上海电力企业离退休老同志养老需求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7-07-10

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导致社会家庭结构、养老服务需求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养老模式也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通过问卷调研、座谈、走访、个别访谈等方式,对本企业6084名离退休职工开展养老需求调研,深入探寻企业老同志养老的总体思路和措施,为寻找一条符合大型国有企业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做出积极努力。

一、调研的相关数据和研究概况

在满足调研问卷覆盖率和合理性的前提下,电力公司结合企业老同志养老实际,对公司老同志养老需求、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具体分析。

(一)居家养老为主流,未来形势不容乐观

在未来养老选择上,有65.4%老同志希望在自己家中养老。其主要原因在于家中有他们熟悉的环境和亲情,有他们盼望的天伦之乐,这也是大多数老同志对家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依恋。但在养老现状上,有92%的老同志是“自己照顾自己”或“配偶照料”。在子女问题上,70.8%的老同志仅有1名子女或无子女,且不在一起居住的空巢老人居多(71.8%)。这意味着,虽然目前居家养老仍为主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老同志将步入高龄、身体状况变差、无人照料的尴尬局面。老同志对养老现状评价上,选择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仅占27.9%,60%的老同志对养老现状表示“一般”、“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这表明,在现有养老环境下,有相当一部分老同志存在改善养老生活的意愿,而这些意愿将在未来数年内逐步凸显,传统的家庭养老将面临巨大挑战。
 

(二)社区养老认知不够,服务需求有待衔接

据调查,目前上海市网上登记的社区服务中心达150余家,内容涉及医疗、代购、维修、法律援助等数十个项目,且服务中心数量及社区服务内容仍在持续增加中。这表明社区服务已在全市普及开来。在回答“社区现有服务内容”时,除“社区医院”、“老年人活动场地”两个选项选择较多外(分别为83.2%、51.6%),只有少部分老同志对社区是否有助老志愿者组织(7.1%)、有偿助老服务组织(5.9%)、老年人日间照料(4.6%)等服务内容有一定了解,且有相当一部分老同志(37.8%)表示对于社区上门服务“还尚未享受”。与社区养老服务认知度低相反的是,在“最希望社区提供哪些养老服务”的问题中,老同志又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服务需求,在希望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老年食堂服务、家政服务三方面,分别有54.6%、47.3%、45%的老同志表现出强烈意愿,同时希望在便民服务、紧急求助等方面提供服务的老同志也有一定比例。这表明,在社区服务与老同志需求之间,出现了“老同志有需求但不知该找谁,社区有条件但不知该服务谁”的服务与需求的衔接问题。
(三)机构养老态度差异,未来发展将供不应求
在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上,25.9%的老同志选择愿意入住养老院,这与目前企业仅有122人,占比不到1%的养老机构入住率来说差异十分明显。在“现在不选择去养老机构的原因”上,这一差异得到较好诠释。

二、目前企业养老服务可满足的需求

(一)医疗需求
通过与多家医院合作,定期邀请不同科目专家,开设养老保健讲座;积极引导老同志参与《上海退休职工住院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帮助住院老同志减轻个人经济负担;参加上海老年基金会项目,为当年度患重大疾病老同志开展一次性医疗费用补贴,进一步缓解重大疾病老同志经济压力等。

(二)养老服务需求

通过划分区域地块,组建块组长,利用他们零距离面对老同志的优势,在帮助公司老同志订报、医疗帮扶、活动组织等各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同时,通过老青结对,让公司青年志愿者定期上门慰问、服务,包括陪读、代缴费、代充值等,为行动不便的老同志排忧解难。

(三)文化养老需求

通过抓三大阵地,满足老同志文化养老需求。抓党组织阵地,开展月度支部生活、季度形势报告会、文化参观等活动,加强老同志思想建设;抓活动中心阵地,以公司本部三大活动中心为核心,以分散式小型老同志活动室为辅助,满足老同志活动场所需求;抓老年大学阵地,开设音乐班、摄影、书画、舞蹈四类兴趣班,让老同志在退休后仍旧有途径获得新的知识点、培养新的爱好、扩大朋友圈。

三、当前无法满足的养老需求

(一)人员相对较少,老同志养老需求无法全覆盖

公司目前在职工作人员仅有46人,人均管理超260人。而且,其中有超过1/3工作人员为兼职。这就造成在开展为老服务工作时,常因管理人员过少导致老同志在养老方面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二)场地相对紧缺,无法满足更多老同志活动需求

目前,电力公司主要活动场所可安排日均活动人员200人以上;加上其他活动室,日均可满足活动人数约400人,但相对于公司超过1万人的离退休老同志群体,活动空间仍显不足。

(三)养老机构信息数据尚属空白,无法为特困老同志提供有效咨询服务
本次调研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同志表示有进入养老机构养老的意愿,同时对养老机构各方面条件均提出了一定需求。如何满足这部分老同志需求,对于目前的企业来说尚属难题。

(四)社区养老理念不强,养老观念需要转变

统计中,只有少部分老同志选择了居家和社区养老(15.2%),并有相当一部分老同志(37.8%)指出“尚未享受社区服务”。这表明在老同志群体中“有事找子女,有问题找单位”的理念仍居首位,“向社区要服务”的概念仍未在老同志群体中普及。而社区作为直面老同志群体的服务机构,在服务老同志生活、推动老同志医疗保健、提升老同志养老质量上,有着子女和单位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公司在服务老同志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宣传,转变老同志养老观念,建立老同志养老新思路。

四、对 策

针对上述问题,电力公司提出“内挖”、“外联”、“搭台”、“拓展”四方面措施,不断提高老同志养老服务质量和养老服务水平。

(一)“内挖 ”

在原有块组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内部挖潜,引导更多有能力、有意愿为老服务的老同志担当 “小块长”。通过组织培训,让这些老同志快速成为公司养老服务管理的中坚力量。同时,安排每个小块(组)帮扶1名公司困难老同志,每三个小块(组)成立互助块(组),确保每位特困老同志日常至少有3人帮扶、每个小块(组)有两组老同志支撑的良好局面。通过打造“139”(即1名困难老同志,有3名年轻同志日常帮扶,有3个小组9名年轻同志可有效协助)老同志互助模式,进一步缓解目前上海家庭 “421”模式下,子女无暇照顾老人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积分制,对付出服务的老同志,开展积分管理,老同志可在未来通过积分兑换相应服务,从而有效实现老同志互助体系的常态化管理。

(二)“外联 ”

联合社会资源,对不同身体状况老同志实行“两头走”。一是联合社会资源,对身体不便、经济困难的老人实行“走进”政策。结合老同志实际情况,为其定制个性化 “上门菜单”,帮助老同志用合理的钱,按“需”向社会机构购买适合的服务项目;通过服务购买,让老同志在家中享受专业人员上门服务,实现服务“走进”。二是联合社区,对大部分行动方便的老同志,实行“走出”政策。努力构建“活动室互联网”,与社区服务机构开展多方合作,互通有无,进一步将老同志活动仅在公司的“单点”模式,逐步发展为“社区-公司”互联的“网格”模式,引导更多老同志“走出”小家庭,融入社区大家庭。

(三)“搭台”

搭建数据平台,为老同志提供个性化服务指导。一是搭建老同志特色数据平台。在目前离退休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不同类别的特色老同志数据库,包括老同志养老机构需求信息库、专业特长信息库等。根据不同信息库,开展针对性咨询服务、组织特长专项活动等,既能够让重点特困对象得到有效管理、又让有特长的老同志正能量得到有效发挥,实现“按需养老”。二是搭建养老相关机构数据及评估平台。对上海医疗机构及养老机构开展评估,同时依据老同志体验反馈情况及时修正评估结果。通过搭建该平台,在老同志提出养老需求时,工作人员可根据老同志自身状况,为老同志提供最为适合的养老建议。三是搭建老同志交流平台。建立微信、论坛等网上平台,让有能力的老同志在其中谈养老体会、谈生活近况,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交流平台,及时了解老同志的养老需求及思想动态。

(四)“拓展”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养老氛围,不断拓展养老服务途径。一是对老同志开展宣传教育,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建立新的养老观念,即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整合家政公司、日间照料中心等社会资源的新型养老。让老同志了解新型养老的模式作用和优势,从单一的“家庭养老”观念中走出来,让养老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二是积极发动企业力量、联合社区,充分利用座谈、讲座、文化活动等形式,宣传国家养老新政策、新做法,让老同志能够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调整自身养老方式,及时享受到国家养老政策调整带来的福利。三是积极挖掘老同志队伍中的为老服务、发挥正能量的先进集体及个人,进一步增强为老服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励更多老同志志愿参与为老服务工作。

(作者单位: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离退休工作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