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发布日期:2019-04-23

市委老干部局课题组

【摘要】2018年大调研中,本市离退休干部反映的问题主要聚焦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和生活品质的提升,老同志们普遍感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渴望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来提升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基于此,本市成立了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杨佳瑛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市编办、市发改委、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原市文广影视局、市体育局等九家单位共同参与的总课题组,对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和思考。本课题成果包括课题总报告、两个分报告以及四个分课题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近年来,广大离退休干部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为此,本市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委老干部局具体承担、其他七个部门共同参与,成立课题组,对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开展专题调研。课题组通过座谈访谈、2000人问卷调研、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上海离退休干部学习活动、社会交往、文体娱乐、自我实现等方面的精神文化实际需求,以及精神文化资源供给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进而提出丰富本市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生活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是满足本市离退休干部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

随着本市离退休干部物质生活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日益增长、精神生活品位不断提升、文化追求逐渐多样、活动视野不断拓宽,获取更多活动平台和载体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多的老同志感受到,生活富足不等于精神上的愉悦,物质生活的丰富不等于精神生活的充实。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通过高品质、高内涵、高水准的精神文化供给,有助于更好满足老同志更高层次、更多样化的精神文化追求,老同志对晚年精神生活的新期待和广大老同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加强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是创新推进新时代老干部工作的重要抓手

新时代老干部工作对象出现了新的结构性变化,离退休干部队伍呈现出离休干部数量加速减少、退休干部数量快速增加的特点。与离休干部相比,退休干部人数多、年龄跨度大,他们的思想观念活跃、精神需求多样、兴趣爱好广泛、活动方式灵活。离退休干部队伍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从理念思路、工作任务、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对创新推进新时代老干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聚焦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服务能级的提升,深人推进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活动资源供给侧改革,有助于促进沪委办发〔2〇17〕8号文件关于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有关要求的落地生根,是提升新时代老干部工作效能、助推工作转型的重要抓手。

(三)加强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是示范引领全市老年文化建设的重要探索

上海老龄人口约500万,离退休干部占了近1/10,人口老龄化呈加速趋势。关注老年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老年文化建设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对上海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广大离退休干部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思想水平、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的文化素养、饱满的精神状态,是全市老年群体中的“示范群体”,他们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范有着榜样的力量。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有助于带动引领全市老年群体形成积极老龄文化观,为构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老龄社会和谐文化,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

(四)加强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是本市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实践

落实市委关于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等有关要求,离不开包括广大离退休干部在内的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广大离退休干部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承载群体,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很多老同志还是文化建设领域的专家。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有助于发挥老同志在传承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中的经验优势,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重要助力。

二、本市关于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多年来,本市各级党委政府注重从精神上关心关爱离退休干部,针对老同志精神文化需求的发展变化,突出政治引领、体现价值取向、整合工作资源,努力为本市离退休干部提供更加符合需求、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益身心的精神文化服务。

(一)突出政治引领,积极满足离退休干部政治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比如定期组织情况通报会、时事形势报告会等,确保他们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本地区本部门的重要情况。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多层次、全覆盖向老同志通报情况的工作体系。又如依托离退休干部党支部通过开展组织生活、主题党日活动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老同志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再如依托社区成立离退休干部常规型党组织、功能型党组织,建立社区老干部学习小组、开办“老干部社区课堂”,有条件的社区设立“阅文室”等,为老同志就近就便参加学习创造条件。还如大力培训学习骨干,通过提升“领头雁”的政治理论水平,发挥“带头人”的思想引领作用。1988年,市委老干部局与市委党校联合举办老干部读书班。此后,老干部读书班坚持每年4期,目前已开办122期。

(二)着眼弘扬正能量,积极满足离退休干部实现社会价值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比如围绕“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主题,把老同志的所能所愿与党和国家事业所需结合起来,依托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开展各类正能量活动,在发挥他们积极作用中充实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如建立市一区一街道(镇)一居(村)委一楼组五级关心下一代组织网络,还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学生党建巡视指导组”“社区假日学校”“老干部报告团、宣讲团”“科普讲师团”“特邀党建组织员”等各类志愿者团队,为老同志关心下一代搭建平台。目前,全市共有关心下一代基层组织11000多个,“五老”人员近20万人。还如根据老同志的特长和优势,结合社区所需,通过开展社区“六大员”活动(组织引导老同志在社区争当党的政策宣传员、社会道德示范员、和谐社会促进员、教育后代辅导员、社会风气监督员和社区文化倡导员),为老同志在社区就近发挥作用提供舞台。

(三)不断加强阵地建设,积极满足离退休干部活动学习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比如加强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目前,全市共有老干部活动中心(室)467个,建筑总面积超过17万平方米。其中,市老干部活动中心(青松城)是全市老干部活动的示范性阵地,每年有近35万人次来此活动,其“以楼养楼”“以经营养服务”的管理模式在全国老干部活动中心独此一家。同时,还以开展“达标、示范”老干部活动中心(室)创建为抓手,持续推进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室)建设。目前,全市有17家“示范”单位、21家“达标”单位。又如切实抓好各级老干部大学建设。目前,本市共有27所老干部大学系统校,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学为龙头,其他教学协调发展,康乐有为并举的办学特色和多学科、多层次、多功能辐射全市的老干部教育体系。其中,市老干部大学于1985年建校,目前拥有政治理论、文学史地、电脑科技等九大类课程,共计90多个教学班,已累计接收学生8.1万人次,被评为“全国示范老年大学”。

(四)注重分类施策,积极满足离退休干部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比如培育各类兴趣组队,满足不同兴趣爱好老同志的文体活动需求。目前,市级层面老干部协会(兴趣组队)有21个,区级层面老干部协会(兴趣组队)约130个。又如积极探索符合高龄、特别是空巢、独居离退休干部特点的精神关爱方式,通过走访慰问、志愿者上门陪聊、“老伙伴计划”“敲门行动”等,加强人文关怀,缓解这类老同志的精神孤独,满足他们的精神慰藉需求。再如从不同年龄、不同习惯的老同志具有不同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出发,办好《上海老干部工作》《学习参考》等传统纸媒、《常青树》《精彩又一站》等电视栏目、市委老干部局门户网站、“上海老干部”“上海市老干部网宣达人”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满足他们获取信息的不同需求。

(五)主动整合资源,积极为丰富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创造更好条件比如在全市探索形成了以青松城为中心、各老干部活动中心(室)为基础、区域老干部活动联合体为依托、社区阵地为有益补充,条块结合、区域联合、资源共享的老干部活动格局。其中,区域老干部活动联合体是以9个中心城区为牵头负责单位,整合区域内所有中央和市、区级层面各条块单位老干部活动资源,组织开展老干部活动的一种方式。目前已成为举办区域性老干部重大活动载体。又如抓条块结合,将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室),按地域划分成东、南、西、北四个片,开展“老干部分片活动”,为老同志就近开展经常性文体活动创造条件。还如以“拆除围墙,整合资源,方便老干部就近活动”为原则,全市重点落实了31家规模较大、设施较全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室),挂牌“上海市老干部就近活动点”,接纳所在地附近的老同志就近参加日常性活动。

三、本市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需求情况分析

根据前期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和座谈访谈情况,我们对本市离退休干部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样本分析,以科学获取本市老同志精神文化真实需求,提炼归纳其精神文化需求的特征规律。

(一)本市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需求主要特征

1.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需求的政治属性尤为显著调查发现,广大离退休干部政治意识较强,非常关心党和国家大事,与其他社会老龄群体相比,其精神文化需求的政治特征非常明显,精神文化生活的政治属性非常鲜明。比如问卷调查显示,九成多的离退休干部对“了解党和国家大事等时政动态”类的精神文化活动感兴趣,近八成对“参加组织生活、重大庆典等政治活动”类的精神文化活动感兴趣。又如七成离退休干部喜欢通过“参加原单位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精神文化活动资源等。由此来看,离退休干部是社会老龄群体中对政治性文化活动感兴趣的“政治老人”。

2.离退休干部有基于共同价值观、共同身份背景的社会交往意愿

调查发现,本市离退休干部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有与社会老年群体一样的共性特征,都具有社会性,需要思想交流、情感沟通,需要有健全的社会关系网来获得依赖感,达到心理和情感的支持。但相比较一般社会老人,本市离退休干部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比如问卷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退休干部是大专及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超过一半;有近七成的退休干部在“对目前生活中遇到主要困难”选项中表示“生活中没有困难”。与之相关,他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主观意愿上期望以共同语言、相同价值观作为沟通交流的前提和基础。比如调查反映出,多数离退休干部普遍偏爱“熟人社会”,更愿意参加原单位组织的活动,社区融人度比较低(如仅有24.4%的离退休干部到社区文化中心和党建服务中心参加学习活动)。

3.离退休干部偏爱有质量的学习课程、有品位的兴趣爱好

调查发现,本市多数离退休干部自我学习意识较强,更愿意选择比较高雅、有一定内涵、蕴含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并希望通过有品位、有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文化修养;他们普遍不太喜欢一般性的学习活动。比如问卷调查显示,近七成的退休干部喜欢“参加能够满足自己兴趣爱好的文化娱乐活动”“参加外出旅游”“学习法律、科技等专业知识”“学习养生等医疗保健知识”等。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有不足一成的离退休干部对“学习烹任等生活知识”感兴趣;在获取精神文化活动资源的途径方面,离退休干部选择“在居民区老年活动室下棋、打牌等”极少(“经常”选项,离休干部为4.2%,退休干部为3.6%)。在一定程度上,离退休干部是社会老年群体中的“文化老人”。

4.离退休干部追求能够凸显自身价值的自我实现需求

调查发现,离退休干部具有较强的正义感、是非观和社会责任意识,他们自我实现意愿较强,但对实现的途径方式有一定要求,希望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相关专业领域贡献智慧力量。比如问卷调查显示,近七成的离退休干部有“退休后继续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从关心下一代的情况看,有五成多愿意提供思想教育引导,近五成愿意提供文化传承帮助。调查还发现,他们有较强的荣誉感,更注重精神鼓励,以期获得能够凸显自身价值的成就感。

综上所述,参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得出本市离退休干部精神的主要需求度:他们已经从实现基本物质文化需要向同步追求高品质物质文化生活转变,从实现外在物质文化需求向同步追求精神心理满足转变。

精神层面

精神需求度分析

第五层次:

自我实现的需要

离退休干部有继续发挥余热的意愿,希望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力所能及地发挥自身优势。因此,离退休干部对这层面有一定的需求度。

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

离退休干部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较高的社会威望、较强的荣誉感,在发挥作用中更看重精神奖励,希望被认可、被信任。因此,离退休干部对这方面的需求度较高。

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离退休干部生活半径变窄,社交圈相对变小,交流沟通渠道变少,离退休干部非常希望得到情感交流和精神慰藉。因此,离退休干部对此类需求度较高。

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要

本市离退休干部有比较稳定的养老福利和相对优质的医疗资源等作为保障,较低层次的精神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因此,离退休干部对这类的需求度不高。

第一层次:生理上的需要

 

(二)本市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需求主要规律

1.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需求与年龄的关联性最强问卷分析显示,老同志精神文化活动的差异性与年龄有关。离休干部整体进人“双高期”,走不动、出不来、听不见、看不清的“四不”情况比较普遍,致使其活动范围比较局限,沟通交流渠道比较狭隘,因此他们对精神慰藉和关爱的需求特别突出,对精神赡养表现出较大的渴求;而退休干部活动半径比较大,学习意愿更加活跃、兴趣爱好更加广泛、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希望通过个性化、非同质、多层面的学习活动来丰富退休生活。老同志自我实现的意愿方式与年龄有关。本市老同志普遍拥有发挥作用的主观意愿,但因离休干部普遍进人“双高期”,退休干部逐渐成为发挥作用的“主力军”,并期望有效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经验优势,更好实现自我价值。老同志对原单位的组织依赖程度与年龄有关。目前,本市离休干部平均年龄89.2岁,他们对“亲友、领导等上门看望,在精神上得到安慰非常需要”占比42.1%)比退休干部需求度(“非常需要”占比21.7%)高得多,这反映出整体上处于高龄期的离休干部对组织的依赖程度更高,精神慰藉和关爱的需求特别突出。调查还显示,退休干部在65岁之前对组织依赖度相对较低,年龄越大对组织的依赖程度越大。

2.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与其获取途径渠道关联性较强

将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与其获取途径渠道的频率进行对照分析得出,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吻合性。调查发现,如果离退休干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某一方面的精神文化活动资源,那么这类精神文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反之,如果离退休干部没有渠道获取,那么这类精神文化需求就得不到满足。

3.离退休干部获取精神文化活动资源的途径渠道与其行为习惯有一定的关联性

问卷数据显示,离休干部普遍偏爱通过传统媒体,如纸质、电视广播等来获取精神文化活动资源。退休干部获取精神文化活动资源的途径渠道则更加广泛,他们不仅通过传统媒体获取资源,同时基于网络获取方式的便捷性,更加偏爱运用网络媒介,尤其是通过手机上网来获取各类资源。

由此可见,本市离退休干部是一群愿意被组织的老年群体。他们政治意识较强,拥有比较鲜明的政治优势;经济基础较好,拥有比较稳定的养老保障基础;社会地位较高,拥有比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文化水平较高,拥有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素养;自我学习意识较强,拥有比较主动的自我提升意愿。同时,离休干部和退休干部因年龄差距这个关键因素,其精神文化需求呈现一定的差异性。离休干部更加关注心理关怀,更加聚焦精神慰藉,更加期望精神关爱。而退休干部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性、多层面的特点,涉及政治文化、学习活动、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等多个方面,他们特别期望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来提升其晚年生活品质。

四、本市相关部门精神文化活动资源供给情况分析

立足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需求,我们从红色文化、学习教育、文体活动、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等多个维度梳理归纳本市精神文化活动资源供给情况。

(一)红色教育资源

本市有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等23家“红色印记”教育基地、宋庆龄陵园等14家“伟人风范”教育基地、龙华烈士陵园等13家“浦江英魂”教育基地,这些都为开展初心教育、使命教育、党性教育等提供阵地平台。

(二)干部教育资源

“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为全市党员提供各类党员教育资源;上海市干部培训中心”注重提升全市干部业务能力;“上海市干部教育中心”着力提升干部队伍能力,开展党性教育。

(三)老年教育资源

本市老年教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探索实践,至今已形成市老年大学、市老干部大学、市老龄大学(市级机关老干部大学)、市退休职工大学等4所,以老年群体为招生对象的市级大学。还有9所高等院校老年大学、上海开放大学、《银龄宝典》老年教育栏目、上海老年人学习网、养老机构学习点、星级老年学习团队、老年教育志愿者队伍、基层学习组织、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等其他老年教育资源。

(四)文化活动资源

目前全市有120家博物馆、32家美术馆、227座公共图书馆、232座文化馆(中心、站)、226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5311个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并以文化设施服务人口、服务半径为基本依据,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特别是街道乡镇、居村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保障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达到90%的公益服务面积,实现市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在全市形成布局优化、设施先进、结构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五)体育健身资源

目前全市有13103个社区健身苑点、446处市民球场(942片各类球场)、143个市民健身房、382条市民健身步道、35个市民游泳池等。按照“重在参与、就近就便、小型多样、科学文明、有益健康”的原则,充分发挥老年体育协会的作用,开展市、区、社区三级老年人体育赛事,全市参加老年体育组织的个人会员达到数十万人。

(六)社区精神文化活动资源

全市各个社区建有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党校(社区学校)、社区老年活动室、社区信息苑、居村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居村委老年人标准化学习点。还在部分有条件的社区建立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和老年人运动健康家园。探索体医结合新模式,在部分社区为老年人科学健身提供指导服务。

综上所述,本市各类精神文化活动资源非常丰富,为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我们需要把握住本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契机,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干部学习活动阵地建设,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离退休干部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让精神文化元素嵌人和渗透到老同志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影响和制约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同质化精神文化活动资源过剩,个性化资源的有效供给不足,从而导致在一定程度上供非所需。比如在学习资源供给方面,市、区各级老干部(老年)大学课程结构设置配比不太合理,一些课程内容重合度较高,精品课程和热门专业课程不多;社区学校的课程普遍比较简单、授课内容基本是人门级,且对授课对象没有分类。这就导致教学资源供给与老同志的实际需求契合度较低,从而产生热门课程“一座难求”,报不上名;一般课程缺乏吸引力,报名人数不多的情况。又如在相关活动组织方面,市、区一些涉老文体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活动内容有一定的雷同,加之对各类兴趣组队缺乏专业指导,活动质量得不到提升;而社区文体活动多为自娱自乐,活动项目比较简单、不够高端。这就导致部分文体活动缺乏吸引力。还如在老同志自我价值实现方面,发挥老同志作用的方式方法未能很好地结合老同志的专业特长,未能很好地将社会所需和离退休干部所长有效对接,缺乏“才尽其用”的有效手段和平台载体。这就导致老同志的独特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也降低了他们老有所为的主观能动性。

2.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需求侧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一些老同志在思想观念上有根深蒂固的“单位人”情结,在行为习惯上对社区、对新媒体新技术应用有一定的距离感、陌生感。比如一些离退休干部的身份意识、单位意识比较强,社区融人度较差,在社区就近学习活动和发挥作用的实际参与率较低。又如一些老同志更偏爱传统的学习活动媒介,有“用习惯了不愿意再转变”的思维定势,通过网络学习活动的意愿不强,对各类网络智能平台的实际运用较低,从而缩小了老同志活动的范围,局限了他们自身活动的空间,屏蔽了他们获取资源的渠道。

3.全市各类精神文化活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老同志获取涉老精神文化活动相关信息的渠道不畅、媒介不多,全市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推介的意识不强、举措不足。一方面,本市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对全市精神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掌握不够;市相关部门对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分类指导意识,未能根据老同志精神文化需求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推介。另一方面,老同志对老干部工作系统内的相关精神文化活动情况及全市精神文化的供给情况不够了解,即使有意愿参加,也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获取。

4.全市各类精神文化活动资源统筹力度不够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全市有关部门在提供各类精神文化活动时,缺乏“共建共享”的理念方法和“通盘筹划”的平台机制。比如全市一些学习活动场所设有“隐形”的门槛,只对系统内部开放,有的单位推行自我封闭的“内循环”模式;又如全市横向部门之间缺乏互通有无的协商机制,纵向部门之间缺乏上下结合的联动机制,等等。由于缺乏对全市相关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存在全市涉老精神文化活动资源利用率较低等情况。

5.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创新不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老干部工作系统内工作理念与新的要求存在“断层”,推进工作的运行机制“老化”,具体操作的流程模式“老一套”。比如在理念思路上,对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概念狭义化,不符合新时代工作要求,且市级层面缺乏有效指导和品牌培育意识;又如在工作方式上,没有按需分类组织学习活动,老年教育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运用互联网推进工作欠缺,就近学习活动模式陈旧;还如在运行机制上,部分区、大口老干部大学职能定位不清晰、工作人员编制不明确、师资力量不稳定,纵向部门之间关系模糊;再如,在经费标准上,相关活动经费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承担老年教育的老师授课费用没有可有效参照的标准,有关经费来源比较模糊,等等。这些都梗阻了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二)原因分析

1.在思想认识上,主要是推进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老同志、老干部工作部门、市相关部门思想认识上的原因。具体体现在:一是老干部工作部门自身思想认识上比较僵化、缺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意识等;二是市相关部门对加强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主动将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纳人本系统工作;三是老同志对精神文化活动的新途径新方法接受度比较低,对到社区参加精神文化活动的认识上有偏差。

2.在顶层设计上,主要是缺乏合力推进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具体体现在:一是没有在市级层面建构加强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的协商议事平台;二是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中涉及的有关内容未能纳人全市相关部门工作规划;三是在加强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上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工作制度;四是对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及市、区、街镇、居委等相关工作部门在推进工作中的职能定位没有明确。

3.在配套机制上,主要是缺乏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的机制设计。具体体现在:一是具体工作推进过程中没有制度化的工作依据,没有统一化的操作标准,没有规范化的运作模式;二是部分工作机制未能根据离退休干部队伍结构和需求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

六、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一)明确工作目标,全面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需要明确工作目标以作为统一思想、提升认识的基准导向,从根本源头上确保工作可持续推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主要目标定位为:一是为了加强正向引导、不断丰富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离退休干部的晚年生活品质;二是为了充分展现离退休干部良好的精神面貌,示范带动全市老年群体积极健康向上;三是为了精准聚焦离退休干部的自我实现特质,助力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四是为了助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基于此,第一要务是必须在思想认识、工作理念上与时俱进。

1.全社会需要提高对加强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在推进相关工作中,需要把离退休干部作为社会老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老同志的威望影响力和示范引领力,注重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为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2.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需要实现思想理念的“更新换代”

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具备共建共享思维,打破门槛框架,形成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需要具备战略合作思维,主动寻找资源,集全市之力丰富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具备跨界融合思维,“搭便车、借东风”,嵌人式推进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需要具备网络智能思维,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拓宽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活动空间。这样才能从思想源头上确保该项工作符合新时代老干部工作要求、符合老同志的实际需求。

3.离退休干部需要在观念认识上“转变升级”

在生活理念上,要认识到有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够有助于增强晚年幸福指数,让自己更有获得感,更能体现自身价值。需要淡化“身份意识”,不能过度强调“单位人”,而应逐渐融人社区生活、参与社区活动、助力社区发展。要减少与新技术、新媒体的抗拒心理,逐步适应互联网时代,慢慢感受高科技带来的新体验。

(二)把握主要原则,系统建构顶层设计

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需要把握主要原则以作为“立梁架柱”、顶层设计的主要遵循,从制度规划上确保工作高质量推进。

1.主要原则

一是坚持公平均等、统筹使用,有效融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要立足本市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专业发展、优质发展的工作环境,依托更多服务资源、平台阵地和工作网络,促进多方协同做好工作,让老同志共享公共文化发展成果。二是坚持围绕中心、凸显特色,积极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加强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服务大局、注重正向引导,弘扬主旋律;同时还要充分体现老同志特点优势,更好发挥其独特作用,促进全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整体提升。三是坚持布局合理、规模适当,有序加强工作系统内基础设施建设。要立足标准化建设要求,推动老干部工作系统内共同发展,相关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符合老同志实际。四是坚持分类指导、按需推进,精准满足老同志精神文化需求。要根据离退休干部不同群体特质,科学分析研究、精准定位需求,实现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活动产品的分众化、差异化。五是坚持与时俱进、着眼长远,创新驱动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要综合研判本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老干部工作发展规律和服务对象变化态势,确保这项工作创新性、战略性发展。

2.顶层设计

一是市级层面形成协商议事平台。可采用在市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委会,或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等形式,统筹推进这项工作。并将相关工作事项纳人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市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老年教育协会、市老年教育支持服务指导中心等平台,定期研究,共同推进。二是将这项工作纳人全市相关工作规划,予以通盘谋划、科学布局。要把老干部(老年)活动中心(室)、老干部(老年)大学建设纳人公益类文化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纳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离退休干部文化体育活动纳人文化体育工作总体规划,把离退休干部教育列人终身教育和老年教育总体规划。三是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可在系统深人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适时出台相关工作制度,为做好工作明确内容、规范职责、提供支持、保障落实。

(三)确定部门职责,有效确保各司其职

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需要明确部门职责以作为推进工作责任落实的主要抓手,从职能定位上确保工作有效推进。

1.理顺本市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

在推进这项工作中,建议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市委老干部局具体指导和组织实施,市人社局协同推进,市委编办、市发改委、市教委、市文化旅游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体育局等市相关部门配合。

2.明确本市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主要职责

一是全面系统了解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需求,为制定相关工作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二是加强对老同志思想观念上的引导,让他们乐于接受精神文化活动的新途径、新方法。三是通过建立相关制度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等,有效推动全市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资源供给侧改革。四是搭建精神文化供给信息发布平台,让老同志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资源供给信息。五是探索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为老同志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

3.明确有关方面在推进该项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一是市委组织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并指导各级组织部门有效利用党员(干部)教育资源为离退休干部党员服务。二是市教委将此项工作纳人老年教育工作规划,加大对各级老干部大学的政策指导,并提供相关教育经费扶持。三是市文化旅游局将此项工作纳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老同志共享涉老公共文化资源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四是市体育局将此项工作纳人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为广大老同志共享老年体育服务资源提供更多便利。五是市财政局根据实际为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强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提供相关经费支持。六是市委编办、市发改委将有关老干部(老年)活动中心(室)、老干部(老年)大学建设纳人公益类文化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区老干部大学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为长远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七是街镇社区将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纳人工作范畴,搭建更多平台、创造更好条件,方便离退休干部就近参加高质量的精神文化活动。

(四)完善配套机制,务实推进工作发展

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需要在原有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设计与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相适应的工作机制,从项目任务上确保工作务实推进。

1.建立完善活动建设配套机制

一是健全区域老干部活动联合体工作机制。目的是将离退休干部自娱自乐的活动方式转变为主动为离退休干部“搭台唱戏”操作机制,形成“上下结合”的运作模式,有效提升本市离退休干部活动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市老干部活动室通过明确指导各级老干部活动中心(室)、规划活动内容、策划活动主题、现场交流学习等形式,注重在区域活动中发现培育精品活动团队,示范带动全市离退休干部活动。区域老干部活动联合体要通过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合作,在区域内形成“磁石效应”,吸引更多区域单位参加联合体活动,为老同志活动提供更多资源平台。二是规范老干部活动中心(室)达标、示范工作机制。按照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要求,以本地区本部门老同志实际需求为依据,以与时俱进、适度合理、开放融合、共建共享为原则,进一步完善、规范本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室)达标、示范标准以及评估验收办法,确保全市各级老干部活动中心(室)场地面积规范适当、设施功能设置合理、活动经费来源稳定、工作人员配备到位、活动项目保质保量、活动团队运转有序。三是完善离退休干部在社区就近活动工作机制。根据离退休干部活动需求特征,将离退休干部就近活动融人社区文体活动体系,统筹运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社区体锻场所和设施等,依托社区各类老年文化体育场所和兴趣组队,为他们就近便捷获取社区文化活动资源提供保障。

2.建立完善学习建设配套机制

一是健全老干部(老年)大学系统校工作机制。市老干部大学加强对全市各级老干部大学的教学指导,通过优化设置常规课程、按需开设新的课程、着力打造精品课程、建立分层课程体系等,形成科学有序的教学管理模式,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全市老干部大学的协同发展。二是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校工作机制。依托各级党校、老干部(老年)大学,探索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校,为老同志提供更加专业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政治理论研修、党员教育培训等,进一步增强老同志政治素养、党性修养,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三是建立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储备工作机制。良好的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要通过“输血”方式,依托本市老年教育平台,建立共建互促的共享机制,为各级老干部(老年)大学输人更多优质师资力量;通过“造血”方式,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为各级老干部(老年)大学提供专业稳定的师资力量;建立老年教育师资库,便于各级老干部(老年)大学规范便捷高效获得优质师资资源。四是完善离退休干部在社区就近学习工作机制。根据离退休干部学习需求特征,将本市离退休干部社区就近学习融人社区老年教育体系,依托现有老年学校班、团、组和各类老年在线学习平台,利用社区学校、标准化老年学校、社区党校、居村委老年人标准化学习点等,为他们提供就近学习的便利。五是规范有关学习经费机制。根据本市有关部门规定,结合全市整体情况,对各级老干部(老年)大学老师授课费用、老年学员学费报销等,规范经费标准,明确列支渠道,并形成政策,确保相关经费使用合理合规、有依有据。

3.建立完善自我实现配套机制

一是健全离退休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作用机制。根据老同志的专业特长、经验优势,建立离退休干部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注重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技术推广、青年创业、科学普及和志愿服务。二是建立学习活动团队、兴趣组队志愿者队伍培育机制。通过一定的方式,充分调动离退休干部担任各类学习活动团队、兴趣组队的组织负责人和工作骨干的积极性,有效发挥其管理优势和威望优势,示范引领各类团队、组队积极健康发展。三是完善离退休干部在社区就近发挥作用工作机制。通过为离退休干部主动融人社区、参与社区、奉献社区搭建平台载体、提供支持保障,引导他们依法合规参与社区公益慈善类、社区文体活动类、社区专业调处类等社会组织,发挥他们在组织活动、凝聚群众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其健康发展;鼓励离退休干部通过相关程序担任居委会委员、党小组长、楼组长和业委会委员、群众活动团队负责人等,引领带动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居民区治理。

4.建立完善信息化建设机制

一是通过手机端APP,建立精神文化活动精准供给机制。有效运用上海市离退休干部工作管理系统(手机端aPP),精准对接本市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活动需求,定期推送学习活动信息,打造虚拟学习活动阵地,搭建网络展示平台,开拓网上精神文化空间。二是通过模块功能矩阵,聚合系统内精神文化网络阵地。充分发挥局门户网站、市老干部大学网站、上海关心下一代网站、“上海老干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海关心下一代”上海市老干部网宣达人”微信公众号,以及全市老干部工作系统各类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作用,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网络阵地。三是通过新媒介、新科技,形成精神文化服务共享机制。积极融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依托数字政务、智慧城市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全市各类精神文化网媒平台,提高老同志运用科技手段获取精神文化活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信息化更好满足老同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健全保障措施,提供各类支撑

1.强化经费保障

建立与离退休干部人数稳步增长的财政预算和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人。设立适度合理的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专项工作经费,采取项目化运作方式申报专项经费,用于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开展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活动。积极探索多元投人机制,确保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多渠道给予经费保障。

2.优化队伍结构

按照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任务,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需求现状,合理配备专业工作人员,以加强工作队伍力量。通过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确保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为离退休干部提供专业的精神文化服务。

3.抓好考核督查

进一步将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职能、新要求、新内容、新指标纳人老干部工作责任制考核,作为年度考核内容,并通过加强督促检查抓好工作落实。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