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常态下高校关工委工作可持续发展新格局的研究

发布日期:2019-06-11

华东师范大学关工委课题组

中国教育系统关工委成立20多年来,高校老干部为促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做了大量工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关工委工作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社会大环境还是校园小环境,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形成了关工委工作的新常态,也促使我们认真思考在实现“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如何构建与形势任务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关工委工作新格局。

一、高校关工委工作“新常态”之“新”

(一)关工委工作主体呈现新特点

一是关工委队伍的构成发生了新变化。随着离休干部整体退出关工委队伍,高校关工委队伍已基本由退休干部构成。这支队伍相比离休干部呈现“两多一少”的特点:高职称人数多,学科专业工作者多,党务工作者少。因此,他们的学科专业优势更为突出。

二是关工委队伍建设所依赖的退休教师队伍情况也发生了新变化。他们老有所为的选项更多,参与关工委工作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且一般情况下,关工委工作并不会成为他们的首选。

(二)关工委工作客体出现新特征

今天,关工委工作对象是一个代际特征更加鲜明的95后“新”青年群体。他们的价值判断、行为习惯、心理性格等都呈现出许多新特征。

第一,他们生长在网络时代。对他们而言,网络媒介地位远远超过书籍、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已是不争的事实。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可视化、虚拟现实、大规模在线学习课程、可穿戴设备、智慧校园等新技术形态和应用,正在改变他们的成长环境和行为方式。

第二,他们生长在后小康时代。见证了我们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快速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的一代。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生活的重压,不用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所以,他们中许多人自称佛系青年,喜欢运用网络语言,或调侃、或嘲讽,嘻嘻哈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三,他们还是生长在价值观多元的时代。既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又有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富有创新精神,但考虑问题片面,行动力不足。以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人际交往等方式。对真实世界中自己感兴趣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比较强烈。

(三)关工委工作环境发生新变化

从根本上说,关工委工作的大环境就是我们的国情。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世所罕见。当我们走向世界的同时,世界也以各种方式进人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是不可避免、也是必然的客观现实。所以,我们以思政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关工委工作理念与形态,老同志与年轻大学生之间对话平台的建立与沟通方式等,都需要与时俱进,发展变化。

从思政工作的中小环境而言,有两件事也不容忽视:一是2017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的召开。这次会议提出了许多思政工作的重要新理念、新概念、新要求,鲜明地揭示了大思政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关工委如何开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二是中国新近开始的高校双一流建设工程。按照国家的双一流标准,它不仅要在专业学科建设方面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同时也要在高等院校事业发展的其他方面同样做出一流业绩,其中就包括了立德树人,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由此,关工委就面临着如何积极主动“对标”的课题。

二、高校关工委工作“可持续发展”之“可持续”

(一)坚持围绕中心、配合补充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定位

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思想的核心要求,也是关工委工作的根本任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关工委可以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替代主渠道。这是由关工委性质决定的。对此,教育部党组〔2009〕20号文件明确规定了教育关工委工作独特的24字方针:围绕中心、配合补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立足基层、注重实效”。其中,“围绕中心、配合补充”是导向定位。

关工委不是一线机构,它是党委领导下的群众性工作机构,要求其必须围绕党政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并努力找到配合补充的切人点和着力点,开辟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工作渠道,进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关工委工作才能真正获得党组织、职能部门和在职干部的认可和支持,关工委工作才能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关工委十”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格局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何为构建“关工委十”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格局,那就是:让更多人,在更多领域,用更多方法,为了更多的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概念。认真学习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推论:大思政时代已经到来。大思政呼唤大关工。以思政工作为主要内容的高校关工委工作,提出“大关工”工作理念、构建“关工委十”工作格局便成为题中之义。

1.关工委十老教授协会,从上游借力。虽然高校都建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关工委队伍,但就高校庞大的退休干部群体而言,占比仍十分有限。以华东师大为例,截至2017年底,全校离退休人员近4000人,其中老教授协会1000人,而从事校院两级关工委工作的老教授只有1〇〇人。如何汇聚更多的关工优质力量,动员更多的老同志参与关工委工作?从上游借力老教授协会,是新形势下关心下一代工作在人力资源开拓方面的一个新思维。一方面,老教授协会拥有学校最优质的人力资源,是关工委最可依赖也最应该依赖的人力资源库。另一方面,大多数关工委成员本身就是老教授协会的成员。借力老教授协会,关工委就拥有了更多的优质人力资源和更强大的能量。对此,高校关工委工作的大量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2017年获评全国教育关工委“十大创新案例”的我校关工委品牌活动“思齐聊聊吧之青马微课堂”,就是依托老教授协会丰富的优质人力资源的一个成功案例。

2.关工委十学工部门,向下游发力。学工部门是学校专门的学生工作机构,拥有一支高学历的专业学生工作队伍,对学生的管理可谓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他们实时掌握着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并拥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关工委十学工部门,有利于搭准主渠道思政工作的脉搏,有利于精准发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我校关工委与学工部门持续合作开展的“思齐计划”已历时1〇年,成果丰硕。这项老教授结对关爱青年大学生的活动,以日益彰显的正效应和影响力,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特色项目,被列为全国教育关工委十大工作品牌。

3.关工委十退休党支部,助力学生党建。目前,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不高并非个别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党员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外,还因为支部党员同年龄同党龄,缺乏老党员传帮带。我校经管学部关工委分会,以关工委退休党员为核心,与退休党支部结合,协同结对学生党支部。他们从基础做起,手把手指导学生党支部如何按照党章规定,规范开展组织生活,提高了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同时,也为退休党员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

(三)创新思政育人十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维

任何层面的关工委工作必须兼顾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必须契合客体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必须契合主体的能力储备。但根据前文所分析的关工委工作面临的新常态,可以清楚地得出这样一个共识:即原有的纯思政工作理念与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所以,必须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大胆探索、创新实践,在坚持思政育人这一主要模式的同时,尝试利用老同志的优势,把工作拓展到科研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心理育人、网络育人等多个方面,以此提升关工委的工作质量。

我们看到,不同院系老同志的能力储备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院系的老同志的能力储备也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我们要引进差异化发展这个概念。差异可以显出优势,优势可以显出特色。校、院关工委可以根据不同老同志的专长,搭建不同平台,让他们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尽显其才,将他们的学科专业优势优化发展为育人优势。

(四)打造品牌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项目

高校关工委工作主要是靠工作项目即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关工委的活动只有得到大学生认可和接受,其价值观念才有可能被接受,思政工作才能取得预期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建设能彰显关工委自身特点的工作品牌。

品牌不仅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价值理念和精神象征。它不仅能使一个部门及团队成员有核心工作,而且能使团队持续开展高效优质的工作。没有品牌载体的关工委工作,往往是散乱零星的,它不是影响力大小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影响力的问题。关工委工作品牌建设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关工委形象,增强工作影响力。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20多年来创建的10十3工作品牌和“十佳创新案例”,足以说明品牌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五)夯实常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基础

高校关工委的主体和客体都在院系,工作的重点和活力在院系,效果体现和经验也来自院系。因此,高校关工委要把主要的工作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院系,把院系关工委工作作为检验学校关工委工作成效的标准。要按照“领导班子建设好、骨干队伍作用好、制度健全执行好、活动经常效果好、积极探索创新好”的五好关工委标准,建好班子,建好队伍,建好平台,夯实关工委工作的基础,促使院系关工委在职干部主导作用和老干部主体作用协调发挥,促使院系关工委建设进人常态化轨道,促使关工委自身的工作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充满活力的健康状态。

(课题组组长:朱月琴;成员:李圣、董盈盈、黄燕、赵琦)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