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中国•辉煌70年”征文】最美的乡愁

发布日期:2019-12-26

奉贤区金海社区三长村  唐霞

清明那天,我带着女儿开车回老宅祭祖。

车上的电台里正在播放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在这清明时节里,这首略带感伤的诗如此应景,又耐人寻味。

汽车从S4高速公路南桥上口进入,十分钟不到,就驶出了浦卫公路出口,经过ETC感应器,显示器上显示0元。下了高速,几个拐弯就到了自家村民小组的路口。坐在后座,正在上幼儿园大班的女儿惊讶道:“啊!到了!这么快就到了!”我微笑着点头,不禁发出感叹:发达的交通网络,不仅仅方便了常怀思乡情的人们的回乡之路,更缩短了亲人之间的距离。

沿着宅基前的机耕路一路开进去,笔直的水泥路,整齐的两层楼房,整洁的环境。一眼望去,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停着小汽车。这样的情景,前些年还看不到,而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吃、穿、住不愁,汽车也就成为了人们日常出行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回想过去,当我还是女儿这个年纪的时候,家里的交通工具只有老式的凤凰牌自行车,它是我上幼儿园的“专属座驾”。沐浴着晨光,伴着夕阳,虽然每次都坐的脚发麻,但是,那种坐在父亲自行车前杠上清风迎面吹拂的感觉,却让我记忆犹新。后来,在我上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家有了第一辆小木兰。每次外出,父亲都要不停用力踩踏启动杆的情景定格在我的脑海中,至今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记得有一次,父亲带我去海边看日出,天还没亮就出发了,开了整整两个多小时,颠的我屁股都生疼。再后来,到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家终于买了第一辆二手的普桑,每年开学和学期结束,父亲总会开着它来接送我。而如今,每逢节假日我们都会开上自己的小汽车自驾出行,回老家探望父母亲友,观赏家乡的日新月异。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变化,那些对过去的记忆都化作了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淡淡的最美乡愁。

老宅是我出生的地方,有一段时间没有回来了,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又陌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乡愁的味道,总能勾起我很多回忆。老宅门前的田地,依然在那里,只是已经看不到绿油油的稻田和金灿灿的油菜花了。这里是我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有着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记忆中这里种满了水稻秧苗,每逢春种的时候,大人们都在那里拔秧苗,而我也没有闲着,脱了鞋,卷起裤脚管,下到田里,一脚深,一脚浅,踉踉跄跄地在稻田里瞎转悠:一会儿学着大人的样子拔秧苗,一会儿又把一捆捆秧苗搬到大人旁边,一边还饶有兴趣地去抓小蝌蚪,弄得满身都是泥巴,却玩的不亦乐乎。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祖辈们和父辈们告别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村里统一将土地流转出去,那些关于农忙的记忆已化作了我淡淡的乡愁。

带上鲜花,我和父母驱车前往镇统一规划的墓园。这里以前是一片荒地,在最美农村建设的规划下,如今已成了相当规模的墓园。我来到爷爷的墓前摆上鲜花,听着父母在一旁说着“心里话”。这样的情景很熟悉,小时候跟着“大人们”去上坟也是如此。多少年过去了,记忆中的“小土坡”不见了,但是清明祭祖传统从没有改变。这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文化,是承载着缅怀、孝道和感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曾经听到过一种说法,我们的根就是那个清明节磕头的地方。我觉得很有道理,也深有感触,无论我们人在哪,我们的根都在那里。我们的根血脉相连,传统文化的积淀历久弥新,即使时代变迁,我们也将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乡愁是什么?歌里唱: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席慕蓉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我想说乡愁是对生我养我的家乡的记忆,是对祖辈亲人的惦念。生于80后的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血雨腥风、艰苦斗争,但我们成长在新中国母亲温暖的怀抱中,接受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那些美好的童年记忆是我们的乡愁,盼望家乡人们生活越来越好更是我们最美的乡愁。作为青年一代,习主席说我们是追梦人,也是圆梦人。我们要用奋斗的青春,用我们的双手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祖国大地、在家乡得以圆梦,我们要以此慰藉深藏内心的最美乡愁。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