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训”征文】传承“知书达理”的好家训

发布日期:2020-03-18

王静

说起家风家训,最入脑入心、令人受益终身的,是我小时候父母反复提及的教诲:做人要“知书达理”。

我们兄弟姐妹七个,三男四女。也许深明“知书达理”的重要,身为小学教师的父母,即使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松对子女的养成教育。在他们的教诲和影响下,每天晚上是我们兄弟姐妹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现在回想起来,可谓学风蔚然!

那时生活条件差,炕桌既是饭桌又是书桌,优先供读中小学的弟弟妹妹写作业,而回乡的哥哥姐姐则坐在一旁捧着书本看书。由于当时乡村电力匮乏,电灯泡总是忽明忽暗的,晚上八点不到就会断电。由于家里买不起蜡烛,我们只能用煤油灯。照明是解决了,可第二天早晨起来,大家的鼻孔内总是黑黑的。

就这样,我们在心无旁骛、认真读书中度过了“拔节孕穗期”,更懂得了怎样做人的道理。后来,我们先后考上了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并在各自平台上“深耕细作”:大哥和二弟成为国家干部;二妹在一所中学教书,因业绩突出直接破格评为高级教师;三妹本是西医妇科大夫,后又自学了中医本科,中西结合使得她专业技术日渐精湛,深受患者信任;小弟随父母返城后,奋起直追,先后考上了地区重点高中、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又到重庆军医大学进修硕士,现在是小有名气的皮肤科专家;小妹是进修学校督导师兼心理咨询师。这些有个人努力,更多是家训使然。

我与丈夫也是因爱读书而结缘。父亲曾说过,我的儿女找对象,可以没有钱,可以没有权,可以没有房,但必须要“知书达理”。

从东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后,我在一所公社中学教书,而我丈夫是生活在集体户的上海知青。但他勤奋好学,要求上进,是贫下中农认可的好青年,特别是会前会后、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他读书的身影,更加深了我和我父母的好感。相识后,他常来我家借书,与我交流学习体会。短短一个月,我们便相知相恋。时隔不久,他考取了复旦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班。毕业后本可留在上海,但他却义无反顾返回边城工作。

1986年4月,通过奉贤人才交流,我们夫妻一起调进奉贤区委党校。由于勤奋好学、踏实肯干,丈夫先后在副校长、宣传部副部长等岗位任职。而我因工作需要,又学习并教授了管理心理学、形式逻辑、法学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新学科,参与编写和出版了好几本关于干部写作的书,被评为党校高级讲师、先进工作者,还被选为奉贤区人民代表。

退休后,我们夫妻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一方面是活到老学到老,做自己想做的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传承父辈留给我们的家训家风。女儿参加工作后,在工厂三班倒。她一边工作,一边自习,先后取得了大专、本科文凭,还考出了高级文秘证书、企业安全师证书、心理咨询师证书,并用于工作实践,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如今,她已在一个街道的社区管理办工作。儿子在大学读书期间,同时进修了微软工程师的课程,获得了由比尔.盖茨签名的证书,现在法国雅斯特公司中国部工作。

腹有诗书品自高。回顾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学习上进的过程。读书不仅是一种爱好,一种习惯,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人只有读书,才能达理,进而诚实守信、提升素质。唯有如此,社会才会进步,家庭才会和睦,实现中国梦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作者系奉贤区委党校退休教师)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