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四史”学习,人民币上的“老工人”带领90后青年学史明志

发布日期:2020-06-16

近日,松江区九里亭街道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从人民币的更迭中窥见历史,启迪未来。主讲人是一位特殊的老人——96岁离休干部杨琦,他就是第一套人民币十元券上肩扛锤子、身穿背带服的工人画像的原型。在这堂“四史”学习教育课上,这位“90后”老人与90后青年进行了一次“90后”与90后的思维碰撞。

自1948年12月1日起,我国先后发行了五套人民币,五套人民币的币面图案变革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浓缩版的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史。通过人民币上的这些图案,我们能看到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能清晰地听到新中国前进过程中沉重却又坚定的脚步声。

杨琦1948年参加了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工作,这其中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他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时说:“那时候解放潍县的战斗正在激烈进行着,印钞厂的机器设备和雕刻用的工具,尚在千里之外的胶东昆嵛山里埋藏着。为了完成党的任务,没有刻针,我们就到街上买来缝衣针,装上木条柄;没有刻刀,就买一把废旧洋伞,拆了钢骨,请老铁匠帮助改制成刻刀,两个人又到旧货市场去淘旧的三角锉,旧的宽锯条改制成三角刮刀、铲刀,解决了解放区雕刻制版工具奇缺之苦。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党交给我们的任务。”

第一套人民币于1948年开始发行,在建国之前就开始使用,特定的历史背景深深地镌刻在第一套人民币的图景之中,图案里洋溢着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的喜悦气息,工农群众及其生产活动的图案第一次作为主角大量出现在货币上。中国共产党通过发行第一套人民币,统一了各根据地货币,结束了旧中国的恶性通货膨胀,恢复了生产,稳定了人民的生活,真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建党初心。

1952年,位于江苏盐城大丰的上海农场急需工作人员,为响应国家号召,杨琦毅然报名参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以工业为主导,农场陆续办起了工业加工厂、发电厂、机械制造厂、造纸厂、榨油厂、制盐厂、制药厂等等,最多时十多家厂,杨琦服从组织分配,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他在盐城大丰一干就是34年,直至离休。

杨老说:“原来在盐城大丰,台风来的时候,我们都是手挽手铸成‘人墙’保卫海堤,现在,海岸都是‘钢筋铁骨’了!几十年来,周边的事物日新月异,但有些东西始终不变,那就是共产党人一代又一代为国为民的初心与使命。”

新中国成立之时,整个国民经济是国民党政权留下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工农业生产极为衰落,财政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在这种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栉风沐雨、艰苦创业,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目标,从第二套人民币到第五套人民币,分别折射出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光明前景、新中国十多年经济建设的成果、国家民族团结的前景、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美好未来。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断前进”的不朽精神始终贯穿在整个社会发展当中。

杨老还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希望,民族有未来。在那个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无数革命前辈不计个人荣辱甚至不怕牺牲,义无反顾选择入党,他们的信仰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至死不渝”。他勉励青年党员:“信仰是共产党人追梦的不竭动力,要坚定信仰,以永远奋斗的姿态,肩负起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他说,如今,人民币的设计和印刷、防伪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体现了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电子货币的出现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下中国人民经济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蕴藏着的强大动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要时常怀揣一颗“为国效力、永不疲倦”的报国之心,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时代使命,在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