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汇聚民智,解民忧惠民生,嘉定老同志邀请您到“客堂汇”坐坐

发布日期:2020-08-03

嘉定的农村地区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客堂间,农闲时节或者茶余饭后,左邻右舍常会聚集于此,喝茶、打牌、聊天,谈家事、国事、天下事,逐步形成了与市区的弄堂文化相对应的客堂文化。

针对这一特点,2012年初,徐行镇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充分利用村民宽敞的客堂间,开展邻里相教、邻里共商、邻里和睦、邻里同乐、邻里互助等活动,给传统的客堂间注入了全新的内涵,成功创建了——“客堂汇”,这一具有浓郁草根特质的农村社会治理新模式。

创新管理模式  聚焦四大功能

汇聚民意晓民情,把握扎根基层的落脚点。通过“客堂汇”,镇村干部与群众促膝相谈,贴心交流,倾听群众的呼声和需求,建立起可覆盖社区不同群体、不同层面利益诉求表达、反映社区舆情民意的重要平台。

汇聚民智办民事,把握凝心聚智的切入点。通过“客堂汇”,走近基层,走近群众,议群众事,听群众言,集群众力,办群众事,增强群众自治意识,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农村社区建设的强大合力,共同参与到美好家园的建设。

汇聚民俗展民风,把握传承创新的契合点。通过“客堂汇”,蓬勃开展群众文化系列活动,融合了客堂戏、客堂书屋、客堂课堂等多种活动形式,打造“足不出户、欢乐同步”的“零距离文化服务圈”,使之成为社区群众日常文化娱乐的新载体。

汇聚民心惠民生,把握服务群众的着眼点。通过“客堂汇”,使计生宣教、健康养生、助老服务等便民活动进村入组,贴合基层需求,寓管理于服务,增强了社区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了人心,促进了和谐。 

正能量主力军 引领基层自治

迄今为止,徐行镇已有33家“客堂汇”,每个客堂汇都安排有一位热心召集人。钱桥村张金龙、杜克生,徐行村陆耀川等一批离退休老干部成了客堂汇召集人和镇宣讲团的主力军。

围绕“汇聚民意、汇聚民俗、汇聚民智、汇聚民心”的十六字目标,老干部们在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关心下一代、垃圾分类践行等方面创先争优,在基层自治管理中起到引领带头作用。2014年召开了徐行镇“客堂汇”召集人座谈会,会上各召集人经过热烈的讨论后,最终达成共识,决定建立“徐行镇客堂汇联谊总会”。选举产生了张金龙为“客堂汇联谊总会”会长,分会长六名,各自联系2至3个村居“客堂汇”活动,搭建了工作交流平台,划分了各分会负责区域及建立“客堂汇”联络员制度,促进“客堂汇”自主、互助、协商开展活动,发挥了老干部在基层自治管理中起到引领带头作用,彰显了老干部的新时代精神风采。

离退休干部利用“客堂汇”这个平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融合客堂戏、客堂书屋、客堂课堂等多种教育形式,整合各类资源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自选菜单,包括了健康知识、文化体育、思想教育等多方面。成为核心价值观的“扬声器”,老干部在客堂汇里,以阳光话题社、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各类政策、法规宣传活动,把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传递下去,又把群众的愿望诉求更好地反映上来,使得下情能够上传,上情能够下达。

老干部政治立场坚定、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深厚、社会影响广泛,他们退下来以后,同社会各界接触的机会更多,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更直接。因此,他们利用着客堂汇的平台,充分发挥着参与社会治理的参谋作用。成为和谐社会的“稳压器”,老干部通过客堂汇这一平台,将群众提出的问题与建议及时与基层干部反映,做到件件有落实、有回应,让村民的难有人解,村民的事有人管。成为公益活动的“带头人”,他们积极参与客堂汇活动,并组建了一支有150人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志愿者骨干队伍。采取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开展义工服务等形式,义务为所在村居的村民提供政策宣传、医疗保健、治安巡查、纠纷调解、创城整治等公益服务,引导和带动广大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老干部群体人才荟萃,在他们当中,有的曾经担任过镇宣传部长,有的曾是某个领域某个行业具有丰富才能的行家里手。因此,他们以各自的客堂汇为平台,将自身特长与群众需求有机结合,开展客堂汇便民服务,挖掘有一技之长的退休党员干部免费为村民提供如便民理发、修补雨伞等服务,也使计生宣教、健康养生、助老服务等便民活动进村入组;开授知识讲座课堂,邀请部分具有丰富养身经验的老干部深入社区基层分享健康知识;开办各类文娱大戏,在徐行有好几位退休干部坚持每年在自家客堂里举办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例如传统元宵灯会、端午包粽子等活动,吸引了千余名群众前来参与,让村民们享受到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

“客堂汇联谊总会”自成立以来,老干部们化单兵演练为联合作战,通过定期沟通交流,迸发出开通微信、微博的好点子,最终为提升徐行“客堂汇”品牌知名度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注重发挥网络媒体和移动终端的传播功能,搭建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多媒体平台,开通以“徐行客堂汇”命名的微博、微信账号,通过微博、微信与群众建立直接联系,吸引更多年轻的、有影响力的用户关注。对微博、微信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客堂汇”的知晓率、参与率及时提供数字化报告,最直接地了解“客堂汇”活动在群众间的反响及影响力。

发挥余热作用  取得实际成效

提升了村居民自治的水平。“客堂汇”激活并推动了社区认同感的生成,建立健全了自治的物理空间和制度空间,提高了村居民理性商讨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如社区食堂改造、技防工程、社区联勤等项目的推行实施,都在“客堂汇”里听取意见并投票表决,解决了百姓急难愁的实事。近五年来,通过“客堂汇”征集群众意见近500多条,落实整改措施达到了90%以上;矛盾调解300多起,矛盾调解受益群众达5000多人次。

彰显了社会治理的四大功能。“客堂汇”接地气、聚人气、促进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有力发挥了汇聚民意晓民情、汇聚民智办民事、汇聚民俗展民风、汇聚民心惠民生四大成效。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老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在老干部的带动下也进一步深化了广大干部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近五年来,已累计开展议事活动百余场次;各类为民服务活动700余场次,服务群众达8万多人次。

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2013年,“客堂汇”被评为上海市社会建设市区联动项目。2014年,市委一号课题组对“客堂汇”工作开展调研,受到了领导、专家的肯定和社会多方面的关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人民网、上海电视台等媒体曾多次进行专题报道。2015年,“客堂汇”联谊总会会长张金龙、分会长丁秀娟被授予嘉定区“乡贤”称号,张金龙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2016年,张金龙家庭获得了全国文明家庭的荣誉称号,他本人入围中国好人榜、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客堂汇”——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新平台》被评为“第三届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