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人致命的跌倒,这些“常用药”竟然是“帮凶”!

发布日期:2021-03-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老年人作为每个家庭的“宝”,他们的身心健康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关于老年人的突发事件时常能在各类媒体上看到,其中老年人跌倒事件尤为突出。

跌倒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寿命。

有调查显示,跌倒是65岁以上老年人意外死亡的首位原因。

专家解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张 萍 药学部主管药师
李 玲 药学部主任药师
 

老年人大多有骨质疏松的问题,一旦跌倒,很容易造成骨折,继而需要手术及长期休养,严重者可导致残疾甚至死亡。

造成老年人跌倒的因素较多,除了身体功能退化等因素外,药物也是重要的可调节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可调节因素”是指可以控制的因素,也就是说,只要日常多加留意,药物因素引起的跌倒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可以避免的。

老年人大多有骨质疏松的问题,一旦跌倒,很容易造成骨折,继而需要手术及长期休养,严重者可导致残疾甚至死亡。

造成老年人跌倒的因素较多,除了身体功能退化等因素外,药物也是重要的可调节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可调节因素”是指可以控制的因素,也就是说,只要日常多加留意,药物因素引起的跌倒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可以避免的。

 

 
有研究显示,老年人约17%的跌倒是由药物引起的。

 

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而服用降血压药物、降糖药物等药物时,药物种类、用药剂量、多药联用等多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都会导致老年人跌倒风险的增加。

 

知道哪些药物会导致跌倒,有利于患者和医务人员配合,一起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跌倒发生率,减少伤害严重度。

哪些常用药易致跌倒?

降压药物

人体的血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来水管,水管粗细以及畅通与否,影响着水流的流速和水压等情况。

降压药物就是通过控制这些人体“水管”的“粗细”“畅通”“容量”等因素,来实现对血压的调节。

这类药物在实现血压控制的同时会带来人体“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从而导致服药者“体位性低血压”,出现眩晕、晕厥和短暂意识丧失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此外,不少降压药物有导致晕厥的副作用,导致跌倒的发生率增高。

常用降压药物有坎地沙坦酯、厄贝沙坦、氯沙坦钾、替米沙坦、缬沙坦、依那普利、培哚普利、贝那普利、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硝苯地平、贝尼地平、拉西地平、比索洛尔、美托洛尔、普萘洛尔、艾司洛尔、乌拉地尔、卡维地洛、吲达帕胺、地尔硫、维拉帕米等。

降糖药物

降糖药物可致跌倒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低血糖的症状表现为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严重者还可出现精神不集中、躁动、易怒甚至昏迷等。

因此当老年糖尿病患者服用此类药物后发生以上不良反应时,跌倒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常用降糖药物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格列齐特、西格列汀、利格列汀、罗格列酮钠、那格列奈、瑞格列奈、吡格列酮、伏格列波糖、胰岛素、利拉鲁肽等。

 

抗精神病药物

此类药品长期使用会引起迟发性的运动障碍,在医学上被称为“锥体外系反应”,头晕、反应迟缓、眩晕和体位性低血压等都是它的临床表现。

“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是引起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有氯丙嗪、利培酮、奥氮平、氟哌利多等。

抗抑郁症药、抗癫痫药

 

这两类药物引起老年人易跌倒的因素是,它们都有相似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会出现头晕、头痛、头昏、乏力、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有时出于治疗需要,医生会同时开具这两种药物,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定要对两者的不良反应提高警惕,以免发生意外。

 

常用抗抑郁症药有阿米替林、舍曲林片、度洛西汀、氟西汀、帕罗西汀等。


常用抗癫痫药有文拉法辛、艾司西酞普兰、丙戊酸、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

利尿药物、导泻药物

利尿药物是一类能促进体内电解质(钠离子为主)和水分排出而增加尿量的药物;导泻药物通过增加肠内水分,软化粪便或润滑肠道促进排便。

它们发挥药效的同时,都需要“调动”体内的水分,此时机体可因短时间内丢失大量体液和电解质,出现嗜睡、乏力、头昏、站立行走不稳而跌倒。

常用利尿药物呋塞米、托拉塞米、螺内酯、氢氯噻嗪等。
 

常用导泻药物有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乳果糖口服溶液、轻质液状石腊、番泻叶等。

 

止痛药

 

止痛药物在日常经常会接触到,主要分为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去痛片、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罗非昔布、布洛芬等)和中枢性止痛药(如布桂嗪、哌替啶、羟考酮、吗啡、曲马多、芬太尼、地佐辛等)两类。

 

其中易引起老年人跌倒的多为中枢性止痛药如阿片类止痛药,由于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服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与发生跌倒的风险可能存在相关性。

 

有研究显示,服用中枢性止痛药与在过去1年内至少有1次跌倒的风险有相关性,且作用与年龄呈正相关。

 

常用止痛药有布桂嗪、哌替啶、羟考酮、吗啡、曲马多、芬太尼、地佐辛、布托啡诺、氨酚双氢可待因片、洛芬待因缓释片等。

 

服药后如何防护?

 

以上提到的药品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因疾病的需要而服用,如果已经服用了上述的药品要怎么办呢?

 

此时您也无需太过紧张,做到以下几点,远离“跌倒”没问题。

 

1.服用易致跌倒的药物后,最易发生跌倒的时间是服药后0.5~1.5小时,所以服药后最好原地休息,1.5小时内尽量不要外出;可以在家适当走动,但动作一定要缓慢。

 

2.严格遵照医嘱服用易跌倒药品,尤其要注意按剂量用药,避免误服或多服;药物治疗方案改变时,如启用新的药物或是增加原用药物的使用剂量时,日常行动一定要小心留意;同时留心观察身体反应,避免发生跌倒。

 

3.如果服用药物出现一些可能导致跌倒的不适症状,如头晕、眼花、视力模糊、嗜睡等,要及时告诉医生,以便医生及时调整用药种类以及剂量。

 

此外,老年人因生理性因素,对大多数药物的代谢排泄率降低,敏感性增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用药要加倍小心。

 

老年人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剂量,一般为成人剂量的1/2、2/3或者3/4。

日常防护很重要

由于不少老年人会身患数病,往往服用多种药物,且随着年岁的增加,身体功能和应变能力减弱,是易跌倒的高危人群。

为把跌倒概率降到最低,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加注意。

首先是日常生活环境的地面注意保持平整,但不能太滑。尤其有些家庭有给地板打蜡的习惯,造成地面过滑;或是在地上铺地毯,可导致老年人被绊倒,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

其次,老年人要注意鞋子的选择。鞋底要软硬适度,太软或太硬都不利于走路的平衡性;鞋底需防滑,以防滑橡胶为宜。

再次,老年人在改变体位时,要遵守“三部曲”。即平躺30秒,坐起30秒,站立30秒,然后再行走,避免突然改变体位,以防发生跌倒。

最后,老年人日常可保持一定的活动量,以保持肌力。

希望每家的“宝”都是“不倒翁”。

 

稿件来源:“家庭用药杂志”微信公众号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