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离退休干部文化养老新格局如何构建?长宁区有这些探索!

发布日期:2021-04-27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趋高涨,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如何整合资源,积极推进新时代离退休干部文化养老工作成为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必须积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

长宁区委老干部局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引导、构建区域联合体、用好各类平台和资源等方式,不断丰富老同志精神文化活动内容,拓展活动内涵,积极构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文化养老新格局,让老同志通过参与各类有意义的活动,找到组织归属感,获得社会认同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满足自身追求高层次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用好主席台搞好宣讲台

搭建学习教育平台

每年通过定期组织区情通报会,组织老同志列席区委、区政府重要会议,参与市级培训班、区级理论学习班、支部书记培训班,集中收听收看中央、市、区线上、线下报告会等形式,为老同志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本地区本部门重要情况提供学习便利。通过开展组织生活、主题党日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老同志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固。

搭建政治思想平台

在区级层面,创建“五爱讲堂”,推荐老同志参与区十九届五中全会宣讲团、区“四史”学习教育宣讲团,通过参与“初心讲堂”、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关工主题教育等载体,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在街道层面,通过新华路街道的时事漫谈小组、华阳路街道的高工谈心会、江苏路街道的老青结对学马列等形式,组织老同志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开展思政教育。

筑好主阵地搭好展示台

以节载道增进文化养老认同感

充分发挥活动室和离退休干部之家(社区文化中心)主阵地作用,结合建党、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大节庆,春节、敬老节、重阳节等传统节庆,开展主题活动。以知识竞赛、书画摄影展、文艺汇演、便民服务等,吸引老同志们主动参与,融入其中。

以兴趣组队拓展文化养老覆盖面

开设拳操课程,鼓励老同志以良好的身体安度晚年;开设书画、葫芦丝等课程,开启智慧美学陶冶情操;开设“端午香囊、中医辨识、手鞠球”等非遗课程,在保护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发挥传统文化在文化养老中的重要作用。

以满足多元需求丰富课程内容

以离退休干部之家为载体,着力建设社区“四个就近”特色活动项目。如“周家桥二十四味”线上共享课,利用廿四节气,推出寓教于乐的课程,让老同志们兴致满满。仙霞街道打造“乐龄坊·自在小筑”,为老同志打造方便阅读的公共空间。虹桥街道利用社区“文化荟”课堂,向老年人提供“智慧老人”手机应用课程,让老同志跟上时代步伐,跨越数字鸿沟。华阳路街道依托党建联建优秀项目,引入上海博物馆优秀师资,设置了“文荟华阳”十三场主题讲座,将优势文化资源送到老同志家门口。

建好联合体用好大平台

联手打造新格局

联手20家区域联合体成员单位,努力打造条块结合、区域联合、资源共享的老干部活动格局。每年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会议,沟通思想,谋划大局,工作联动,借势借力,共同搞好精神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不断满足区域内离退休老同志的精神文化需求。

特色活动常态化

每年组织兴趣组开展观影活动,撰写影评,弘扬主旋律正能量;联手光明集团老干部工作部,推送“光明之夜”文艺项目,用艺术点亮生活;联手市教卫老干部工作部,组织“非遗在身边”活动,在学习传承中借古鉴今;联手江苏街道、新华街道开展“红色寻访”学游,深化党史学习教育。

资源共享天地宽

在沟通、协商的基础上,每年确定好联合体活动“三张清单(需求、项目、活动清单)”。乐器博物馆、纺织博物馆、中医药博物馆、花博会参观路线、社区AI智能体验......一个个活动参观点,一条条精品学游线,一个个体验活动馆,从纸面到眼前,极大地拓宽了离退休干部文化养老的深度和广度,让他们在参与各类活动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祖国巨大的发展变化,感受到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普遍提升。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