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见证:一座城的蝶变 一群人的激情岁月——上海市离退休干部讲述人民城市建设精彩故事

发布日期:2024-11-04

地方.JPG

 老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之际,为更好发挥上海广大离退休干部重要作用,市委老干部局以“乐龄申城·早上海”志愿服务活动为平台,以“人民的城市”为主题,组织老同志讲述参与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精彩故事。本报特别选取其中四位老同志的口述,与读者分享。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老同志们回望那一幕幕城市蝶变的往事,致敬青春岁月,彰显情怀担当,生动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智慧和力量。

 

 

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打造“人民城市”杨浦样本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浦滨江考察,首次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为人民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讲述人:“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

 

 在杨浦滨江,我开启了纺纱生涯,也开启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成长历程。

 

 解放前,杨浦滨江有很多工厂,有一家日本人开的裕丰纱厂。我13岁去当童工,日子苦得不得了,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工作12小时,还要被“拿摩温”殴打。

 

 1949年上海解放后,我和众多中国工人的命运被彻底改写。裕丰纱厂收归国有变身上海国棉十七厂,工厂成了人民的工厂,我正式成了一名光荣的工人。上海的国民经济转向重工业化,杨浦的工业有了巨大发展。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杨浦有企业近千家,职工数十万人,工业总产值百亿元以上,占全市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左右。杨浦制造在上海乃至全国都非常出名。凤凰牌自行车、中华牌香烟、上海牌手表,这些知名商品络绎不绝从杨浦销往全国各地。

 

 我在国棉十七厂工作了42年,在杨浦滨江生活了一辈子,亲眼见证了滨水之畔近一个世纪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变迁。当时,上海化工厂、杨树浦煤电厂、水厂、发电厂都是燃煤大户,工业产值是上去了,但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上世纪90年代,上海实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曾经的工业基地,变成了“工业锈带”。历经30多年,昔日的“工业锈带”又变成了“生活秀带”,为上海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曾经的国棉十七厂如今已成为时尚中心,我有时会去老厂房附近走一走。杨浦滨江空气变好了,很多人在这里骑车散步、坐在咖啡厅喝咖啡。在这里,能看到黄浦江对面的整个浦东,一到晚上流光溢彩。我想起2019年11月,总书记在杨浦滨江考察时,鼓励我多向年轻人讲一讲,这让我倍受鼓舞。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见证了这些年城市的巨大变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感到无比自豪。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上海解放75周年。我一直告诉年轻的朋友们,从“锈带”到“秀带”,杨浦滨江的巨大变化,就是在党的带领下,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大家共同建设起的幸福生活。现在我退休了,希望年轻一代能接力奋斗,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把上海建设得更好。

 

 
 

从“斜三基地”到海华花园——打响“旧改”战役“第一枪”

 

 

 近年来,上海多措并举推进城市更新,历史性地完成了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市民生活品质、公共空间品质、城市风貌品质、区域功能品质显著提升。老城建人披荆斩棘,开辟了从无到有的改革之路,更是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历史开端。

 

 讲述人:上海市原建委副主任谭企坤

 

 上世纪80年代,“斜三”就是棚户区的代名词。屋子很挤,一家几代人吃喝拉撒睡都在一起;弄堂很窄,一个人冬天穿了滑雪衫都走不进去;环境很差,垃圾堆成山,马桶排成线,下雨天更是“水深火热”。人民群众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各级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改造!

 

 然而,改造谈何容易?1000多户居民要安置,20多家工厂要搬迁,臭水浜要填埋,道路要拓宽……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钱。但是,群众的事等不起、慢不得,再难也要办!怎么办?向改革要答案!

 

 1992年,市建委向市委、市政府请示,在城市建设基金会基础上,转制成立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城投公司的成立,改变了市建委每年向政府要钱的做法,以自己筹措资金的能力来安排城市建设项目。

 

 时任市建设工作党委书记李春涛说:“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干!”于是,一个开创先河的新举措应运而生。城投公司在全国首创以发行债券的方式筹措资金。1992年以后的10年内,市城投公司每年发放5亿元浦东建设债券。1997年开始又发放市政建设债券,累计筹措近百亿元。

 

 城投公司不断解放思想,除了发行债券,还通过利用外资、市政工程专营权有偿转让、银行贷款等办法多方筹措建设资金,这些钱成为加快基础建设、改变城市面貌的重大保障。

 

 曾经苦不堪言的“斜三”基地,如今成了人人羡慕的海华花园。上海,这座人民的城市,正以它独有的方式书写着属于每个人的故事。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些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先行者们。

 

 
 

从铜缆到光纤,从广覆盖到全覆盖——走近“城市光网”计划

 

 

 从书信、有线电话到移动电话、5G网络,在这个通信大变革的时代里,人们总在惊喜间接受了一次次新事物的更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比所有人更深刻地见证、参与,并且为之努力着,为一座城乃至一个时代的跨越式变迁。

 

 讲述人: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原资深经理、副总工程师王思伟

 

 1972年,我加入上海市长途电话局。40多年来,我带领团队用“可行的技术”为宏观决策指引“可行的方向”。原来打一个电话都很难连上信号,打着打着就断了。最早的摩托罗拉智能手机也有导航的功能,但往往是路口都过了,导航还没发现有路口呢!走到今天,我们的5G网络,可以说丝毫不比别人差。网够快,距离路口有多远,红绿灯还有多少秒都能知道。

 

 “城市光网”计划于2009年提出,根据上海市政府与中国电信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而设立,是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项标志性工程,致力于实现从4M/S的ADSL(铜缆)到10M/S的光纤网络全覆盖。

 

 上海电信汇入“光网”大潮,应对接踵而来的挑战,一代代电信人始终锐意进取,满怀斗志。新技术的应用依赖现有基础的匹配。如何不破坏房屋装修,以最小成本、最轻微的改动为用户改换光纤?这是技术团队在面临光纤升级改造时首要攻克的难题。电信工作的特点,就是它是网络,技术会升级,光纤会升级,但一定有技术标准在,不是把老管线就推翻不要了。我们把以前集中连着局房的电话线分开连进居民楼,但是光纤怎么进屋子?我们不可能把房子管线也给人家拆了。

 

 脚蹬电工鞋,身背工具箱,骑着非机动车穿梭于上海大街小巷的线务员们借着楼房电话线旧道,牵拉巧引,一条条光纤宽带才进入了群众家中。“暗管入户四小工具”、自制穿管器、FTTH工作台包、吊顶布线机器人、隐形光缆等多项实用工具……为更快更好地完成光纤入户的关键工作,无数实践经验化作理论要点,我带领技术骨干创办FTTH(光纤到户)实训基地,输出更多技术人才。

 

 我们找办法,推广光纤入户技术,等装维人员什么都学会了,我们相应的网络技术也起来了。这时,上海电信宣布开始全市范围内大提速。第一次大提速,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那个时候上海不得了,在技术方面绝对是引领全国的。

 

 从广覆盖到市区全覆盖,上海电信的全网大提速率先开启。电信人的付出,连接起了上海“城市光网”的“最后一公里”。电信行业在不断往前走,我们的城市也在往前走。我特别自豪,我们建设的不但是上海人的上海,更是全国的标杆。

 

 
 

从一则建言到一座科普新旗舰、文化新地标——“网红”天文馆诞生记

 

  

 高水平的场馆建设和高质量的科普供给,事关城市软实力。做强科普,不仅成就最好的市民,也将成就最好的城市。

 

 讲述人:上海科技馆原副馆长、上海天文馆原建设指挥部总指挥顾庆生

 

 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作为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自2021年7月开馆至今,上海天文馆已成为上海引起全国乃至国际关注的一大“网红”新地标。

 回顾筹建工作,网红天文馆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其间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

 

 早在1970年,上海就有建设天文馆的构想,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搁置了。到了201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叶叔华向上海市政府建言:“兴建天文馆,对广大市民进行天文科学知识普及推广、补充青少年天文科学方面的非正规教育至关重要。”她的建言得到采纳,上海天文馆最终于2014年成功立项,并选址临港新城的滴水湖畔。建设团队通过精心设计和匠心打造,为市民呈现出这座申城科普新旗舰、文化新地标。

 

 与一些“拍照就走”的网红景点不同,上海天文馆有很多理由让观众驻足停留、沉浸其中。

 

 场馆的外观,从“三体问题”中汲取灵感,用三个球形元素,诠释天体的运动轨迹。进入大厅,经典装置“傅科摆”来回摆动,让人真实感受“地球正在旋转”,天文世界的奇妙大门就此打开。步入“家园”展区,一个巨大的“地球”迎面而来,让公众仿佛置身太空,俯瞰这颗蓝色星球。地球46亿年沧海桑田的变化在这里一览无遗。场馆里的球幕影院,直径达30米,屏幕8K的超高清分辨率,能给公众带来遨游宇宙的沉浸感。天文馆展品原创比例高达85%,互动展品占比50%以上。此外,天文馆还积极打造“天文嘉年华”,“银河讲坛”“天象直播”“星空音乐会”“小伽利略”课堂等“线上+线下”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满足各个群体对天文科普教育的需求和期待。

 

 我们希望,上海天文馆成为讲述宇宙故事的最美课堂,观测浩瀚星空的最佳平台,激发科学兴趣的最酷基地,体验旅游文化的最好去处。我们欢迎社会公众来看星辰大海,探索宇宙,拥抱未来。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