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链接老有所为老有所养——2024年“建行杯”早上海·创新为老服务大赛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02-07

 为老服务工作做得好不好,老年人说了算。如何既可以充分发挥老同志优势作用,又能为银发族奉献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从而助力银发经济?2024年“建行杯”早上海·创新为老服务大赛给出了共赢的答案。

 本次大赛以“智慧助老、创新服务”为主题,旨在通过创新更好推动“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的“无缝链接”,从而形成社会各界担当作为、老年人积极参与的为老服务事业新局面和新气象。

 活动由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指导,上海市老年基金会、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上海科技助老服务中心以及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联合推动,历经1场初赛、3场复赛、1场决赛等阶段。征集令发布后,科技企业、养老机构、公益组织以及高校青年学生等多方力量热烈响应,112个创新项目竞逐而出,涵盖智慧养老、健康管理、情感陪伴、社区融合等多个领域,不仅生动展示了多样、可行的创新服务理念,也寓示着各行各业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下银发经济的春天到来。

 

当好“伯乐”抢占为老服务先机

 

 创新为老服务,是新时代新征程老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全市老干部工作系统以创新为老服务大赛为契机,主动作为、深入调研,推荐了一系列创意有特色、社会效益好的创新项目,荣获“伯乐奖”。

 青浦区委老干部局推荐的“老年AI守护管家”项目,通过AI硬件产品为银发人群及其家人提供智能服务。“这套系统既能实现对老年人的智能监护,又能提供及时的服务督导。”据项目负责人介绍,AI守护管家能够实时监测老人的活动状态,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预警,让家属能够第一时间了解老人情况。该系统还整合了优质的家政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贴心、省心、放心”的“好阿姨”服务,满足居家照护需求。这一创新项目以科技手段解决老年人“陪伴”和“守护”的痛点问题,打造集智能监护、生活照料、健康管理于一体的银发服务平台,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浦东新区区委老干部局推荐的“光华再续,心旅同行”心理关爱项目,通过心语广播、心援热线、心护手册、心悦沙龙、心暖入户“五心”服务,全方位保障老同志心理健康。“这个项目不仅能帮助老同志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也为我们探索建立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浦东新区区委老干部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经信委老干部处推荐的“电力大数据为老服务项目”是一个别具特色的智慧养老探索。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利用电力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了独居老人用电行为模型,通过监测用电数据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比如,如果某位独居老人的用电量突然异常,或者长时间没有用电记录,系统就会自动预警,社区工作人员就能及时上门查看。”项目负责人介绍,自2024年4月实施以来,该项目已经帮助发现多起老年人需要及时救助的案例,有效降低了社区探访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

 国资委老干部处推荐的上海地产适老化改造平台项目着眼于改善老年人的居家环境。项目设计了基础产品服务包、专项产品服务包和个性化产品服务包等三个层次的改造方案,从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三个维度提升居家环境的适老化水平。“我们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菜单式’的改造方案,”项目负责人表示,“从简单的防滑措施到智能化设备安装,都能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这种个性化、系统化的服务模式获得了老年人的广泛认可。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好老干部工作部门独特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更多创新项目落地见效,为老同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举办大学生专场:号召年轻人为父母而创新

 

 高校学生是为老服务创新的生力军,本次创新为老服务大赛别出心裁地设立了大学生比赛专场,吸引了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以及上海财经大学等众多高等学府的参赛者们。大学生团队带来了多样化的创新方案,这些项目涵盖了机器人陪伴、数字增能干预、医养解决方案、失语症陪伴、智慧社区平台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年轻一代对父母长辈以及社会老人的关爱,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为未来养老生活带来了新的可能。

 “暖暖陪伴机器人”项目引人注目,来自复旦大学的温敬召作为项目发起人,站在大赛聚光灯下,手中握着一个小巧的原型机,讲述这款产品的特点:这款陪伴机器人融合了先进的AI技术和家庭互联功能,旨在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咨询、安全监护以及情感陪伴,让他们在孤独无助的时刻也能感受到来自科技的温暖。一位在场的老年观众听后深受感动,动情地说:“要是早些年有这样的东西,我儿子在外地工作也就不用那么牵肠挂肚了。”

 华东理工大学的云思琪团队带来的“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人数字鸿沟弥合路径研究”项目也备受瞩目。云思琪以自身奶奶的智能手机使用困境为切入点,生动讲述了许多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所面临的共同难题。项目团队通过深入实践调研,精心设计专题化课程和教案,旨在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一位参加过该团队课程的老奶奶激动地表示:“现在我可以自己用手机和孙子视频聊天了,感觉我们之间的距离真的拉近了很多。”

 复旦大学的宋建呈团队则聚焦于老年社区养老和慢病管理,推出了“社区医疗解决方案”项目。他们研发的系统通过手环和物联网平台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联系救援。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显著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更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的养老保障。现场观众对这一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真正解决了老年人的燃眉之急。

 此外,复旦大学的郭轩君团队带来的“震颤智能检测系统”项目专注于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通过全天候监测、量化模型以及数据驱动的算法,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这一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更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康复希望和生活便利。在场的一位评委评价道:“这个项目真正践行了科技为老年人服务的宗旨。”

 这些创新项目不仅充分展示了大学生们的智慧和才华,更传递出他们对老年人的深切关爱。正如大赛主办方科技助老服务中心主任吴含章所言:“我们坚信,养老应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我们热切期盼同学们能够提出各种新颖的思路和项目,共同让我们老年人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欢乐。”

 

坚持老有所为 助力老有所养

 

 “我们老年观察团会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时刻关注着为老服务事业的发展,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用我们的智慧去助力,让我们的老年生活因为这些创新服务而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继续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收获更多的喜悦。”

 本届大赛专门设置了老年观察团,他们来自“乐龄申城·早上海”志愿服务活动的“数字生活智囊团”。大赛期间,观察员们积极参与其中,认真聆听项目介绍,亲身体验各类项目,对多个参赛项目的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发出“老年人的声音”。

 在项目展示过程中,观察员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一些养老产品的功能设计、服务流程等提出改进见解,为养老服务项目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有益建议。这种基于实际需求的反馈,促使参赛企业和团队更加注重从老年人的生活场景出发进行产品创新。例如,针对老年智能穿戴设备,志愿者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提出设备在操作简便性、功能实用性、外观舒适性等方面的改进建议,从而引导企业研发出更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产品。又如,观察员们发现老年人在使用社区数字化服务平台时遇到界面过于复杂、文字过小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还如,在数智教育场景中,他们能够从老年人学习能力和兴趣点出发,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提供意见建议。

 观察员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对每个项目的观察和评判中,每一次评价,每一份建议都显露出他们对养老服务创新的无限憧憬。比如,针对参赛项目有的已经较为成熟,有的正在推广,有的还处于项目开发初始阶段,观察员张福生赞叹,无论是智能陪聊,助浴助餐助行,还是陪医陪护,纵观这些创新为老服务项目,正是根据老龄社会的需求和特点,赋予智能化应运而生,开创了智能养老的新方式。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观察员陆桂林表示,“它要求我们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中心,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提供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