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朴九十春秋风云路
发布时间:2006-06-01点击数:9077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85周年,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值此我们以十分喜悦的心情,庆贺老红军、原华东师大副校长王亚朴研究员90华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丽娃河畔这块沃土上滋养的树木高大参天,培育的英才千千万万,曾经为华师大教育事业付出半辈子心血的王亚朴同志由衷地感到欣慰。如今,他那踏过千山万水之路的脚步,虽已不再矫健,但他依旧关注和感召? 华师大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培育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才。

壮志凌云 投笔从戎

  王亚朴于1917年出生在黄河岸边河南范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孩提时没有感受过金色的童年,那时,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陷入近代史最黒暗的时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王亚朴的家境和广大民众过着一样的苦难生活。但是,王亚朴的父母还是期待儿子长大后能有所出息,能改变家庭的处境,故尽力把他送到家乡的私熟和高级小学读书。在学校,他受到孔孟之道的影响,很诚实,加上聪明好学上进,一直得到老师、地下党员崔汝海父子多方鼓励和鼎力资助。高小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不交学费的滋阳乡村师范学校,这对王亚朴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机,对他后来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自从进入师范学校以后,就有了较多的机会读进步书籍,也有较多机会接触先进人物和先进思想,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北,中华民族进一步遭受屈辱,当时作为师范生的王亚朴和许多中国青年一样,怒不可竭。从小就生长在农村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感情的王亚朴耳闻目睹这些残酷的现实,产生了期望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追求,1933年,他在进步老师的影响下,参加了反帝大同盟,斯时才16岁。入盟后,他以炽烈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赤诚之心,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而被捕入狱,关押在“济南反省院。”在狱中,他坚持民族气节和革命者的意志,与反动势力论理,参加绝食斗争进行抗议,最后取得胜利,迫使反动势力释放。王亚朴经历这次斗争和洗礼以后,更加坚定了抗日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了 为民族、为民众作出牺牲的理念。出狱后不久,于1935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接着,又由曾担任郭沫若秘书的段雪生介绍指点毅然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只身奔赴高举抗日大旗的陕北。这时,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刚刚胜利到达陕北。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以红军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这是中华民族史和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王亚朴眼见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无比鼓舞,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遂于1935年10月在陕北云阳工农红军总部参加了红军。

驰聘沙场 转战南北

  王亚朴在陕北参加工农红军以后,便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与人民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此后,他先后在四方面军、刘邓大军和陈粟大军旗下南征北战,爬山涉水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后三年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全部过程。在战火纷飞的15年间,他随部队转战太行山区、黄河两岸、大江南北直到祖国东南沿海厦门半岛,参加了攻打阳明堡机场和百团大战等无数次战斗。经历了各种艰难险恶、血与火的考验,他从一个热血青年和红军的基层干部成长为营政治教导员、 教育股长、团政治委员直到军分区副司令员、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
王亚朴经历了长达15年的销烟弥漫的战火年代,值得回忆的很多,但他讲述过程中使他最难以忘却的是抗战胜利前夕率领沁阳独立团迫使日本军队投降的一段历史。

  1945年4月,王亚朴奉命担任太行军分区沁阳独立团政治委员。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反攻阶级,日寇虽已陷入穷途末路,但还在垂死挣扎。4、5月,王亚朴与团长并肩领导独立团,在豫北地区多次组织了抗击日军的战斗,狠狠地打击了日本鬼子,同时对危害老百姓的伪军也进行沉重打击。6月他率领独立团迎战博爱地区的敌人,敌人死伤60余人。8月,日本准备无条件投降,8月14日我八路军派人向温县的日军递交延安总部令其投降的命令、可日军拒不投降,还杀害了送信人员。8月15日,独立团与兄弟团联合作战,对温县的日军和伪军共1000余人发起攻击。经过激战,攻克敌碉堡20多座,消灭日本鬼子37人,击毙伪军团长以下100余人,俘虏伪军60余人。温县的敌人消灭以后,9月8日王亚朴又指挥军队参加攻打焦作城,很快解放了焦作。在连续的战斗中,他因过度疲劳,加上淋了大雨,得了伤寒病,热烧不退。但他无心养病,坚持战斗终于9日下午4时,沁阳城的敌人全部被歼灭毙敌700余人,俘虏敌人1200人,激获各种武器700余件。沁阳城解放了。

培育英才 高风亮节

  1949年秋,当解放战争基本结束,五星红旗飘扬在共和国广场上空时,任部队南下服务团大队长的王亚朴到达福建后,奉命出任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厦门大学兼职副教授,福建省文教委员会秘书长。不久,被调到北京担任国务院国家建委副局长。1956年又被调到上海,先后担任上海师院副院长和华东师大副校长。从此他把自己的全部激情凝注在高等教育事业,为培养新中国的建设人才付出了几十年的心血。

  然而,1958年“大跃进”时,崇尚实事求是的王亚朴不愿随波逐流坚持讲真话,由此被错误地定为“严重右倾”。在是非颠倒的“文革”十年间,王亚朴更是遭受莫名其妙的批斗和打骂,但他仍坚持实事求是,硬是挺着脊梁做人。前后20年的沉重、迷惘和愤怒,虽然过去了,但王亚朴从40岁到60岁,这人生中最宝贵和旺盛的时光,却在批判、斗争和打骂的恶浪中流逝了。1976年“文革”结束,峰回路转。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为王亚朴找回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也为王亚朴提供了大舞台。1982年国家教委委托华东师大举办高校干部进修班,以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提高办学效益。王亚朴受命主持其事。
对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王亚朴有切肤之感受,深知管理是科学,管理是效益。他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有关管理学的资料,激起了强烈的震撼,深感高等学校管理一系列问题有待研究。

  这位先前驰聘沙场,后又被抛入谷底的老将重新披挂上阵。教育的需要,青年的渴望,像一股激流把他冲到自我选择的礁石—学校管理学的开拓。年近古稀的王亚朴领衔组织了14位有志于高校管理研究的中青年,全心全意地扑到这项工程中。经过艰苦奋战,不仅高校管理研究班顺利开班,而且“高等教育管理”一书正式出版。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组织大家从国内外450多种书刊和报纸几百万字的资料中,精心选遍了60万字的《高等教育管理文摘》。
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华夏大地,也吹进了高等学府,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课题。1986年,华东师大教育管理学院决定举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班,请王亚朴主持。于是王亚朴又把精力倾注在班上,和有志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者一起,编著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一书,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论、教育论、组织论和方法论的体系,特别是他明确提出高校是精神文明的基地的观点,深受人们赞同,在20多年前,提出这一论点,实为可贵。此后不久,他所支持编写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一书,于1988年在安徽出版被评为优秀图书一等奖。专家评论说:“适合时代需要,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建立了新的体系。”1989年,该书又被上海市教委指定为高等教育管理者的必读书目之一。

  这时,年事已高的王亚朴丝毫没有罢手的打算,80年代末,他又开始思考关于高校管理的“全面”的构想,义无反顾地决计再研究编一本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课题:“高教论。”“高教论”包括高等教育的学科发展论、规律认识论、主体客体论、功能论、成才论、管理论、体制论、学科研究论、成人教育论和现代技术论。这“十论”颇有新义。王亚朴几乎忘了自己的年龄,忘了疲劳,组织有志者在一起,经过奋战,终于出版了《高教十论》。《高教十论》的出版,表明王亚朴对高校管理学的研究已经由表及里由博到专 ,大致构成了一个基本的体系框架、从“基本”推向“全面”,从而为提高高校办学效益,大面积地培养高层次建设人才做了十分有益的工作。

  王亚朴在集中全力编著大部著作期间,还忙里偷闲撰写论文,先后发表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高等教育与小康目标》、《高等教育与生产力发展》、《论高等教育领导管理体制—双规制》等20多篇,其中多篇获得重奖。

离而不休  奉献不止

  光阴如流、岁月不饶人。1983年,王亚朴离休了。他离休以后,仍不断开拓,不断为党为人民贡献余热。离休后的当年学校领导出于多方面考虑要他出任华东师大离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组织观念很强的王亚朴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而且以极为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高度的热情关心支部工作和离休干部,他虽年事已高,步履蹒跚,但还是不辞劳累地走访了40多位老干部,受到组织和同志的一致好评。
王亚朴离休后在担任离休支部书记时,虽已年迈体弱,但他仍不顾自己的一切,抓紧时间,著书立说。家人劝他应注意休息,别做“拼命三郎”,可他十分固执,说“不这样干,事情无法完成。属于我的时间不多了。”特别是前年他突发脑梗塞,心肌梗塞、咽喉溃疡三病齐发,经医院精心医治才转危为安,然而老人却趁着他一人住一个病房的有利条件,躺在床上,一边吊针、一边修改书稿,?? 见者无不为之动容。出院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借助放大镜操作电脑键盘为书稿润色打磨。王亚朴如此拼命有他自己的理念和执着,按照他的话说:“我命苦却命大,小时没饿死,坐监牢没被杀死,抗日时没被打死,解放战争时没被担克压死,“文革”时没被整死。”确实,他的命真是够大的了。

  离休后,他还十分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从思想上,学习上和经济上帮助贫困青年。红军长征胜利60年之际,国家发给他4000元,他却加上自己积蓄的2000元,凑足6000元,作为贫困青年的学习费用。

  王亚朴对青年人的关怀,使青年学生学到了不少东西。大学生王永伟说:“在王老师身上看到珍藏不尽的财富—革命经历,优秀品质,高风亮节。”还有一位大学生钱静敏锐地捕捉到了王老师身上所闪耀着的乐观向上的品质,感受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精神。王亚朴晚年关心下一代的热情,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们的敬重。八十、九十年代,王亚朴多次被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分子,1988年,先后荣获国家和上海市“老有所为精英奖”。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85年的峥嵘岁月,王亚朴投身革命与党荣辱与共70多年,他作为一个老红军、老党员始终不谕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又始终不谕地坚持自己的尊严与良心。他经历九十春秋风雨路,充满着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

【关闭】

上一篇: 精神的延续——访老红军王亚朴有感

下一篇: 国内首个老年宽带频道在沪开通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关心下一代网站   地址:上海市岳阳路265号   电话:64371946   邮箱地址:shggw0570@126.com   沪ICP备0801238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