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纪兰:半个世纪的人大代表
发布时间:2019-09-18点击数:7084

 

申纪兰,1929年12月出生,山西平顺西沟人。1952年、1979年、1989年两次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07年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称号。2018年1月31日,申纪兰当选为山西省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至此,申纪兰是全国唯一一名连任13届全国人大代表。

男女同工同酬在太行山下的小山村率先实现

申纪兰所在的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过去是“光山秃岭乱石沟,十人见了十人愁;旱涝风雹年年有,庄稼十年九不收”。在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5公里的土地上,有大大小小239条干涸贫瘠的沟壑,332座光秃秃的山头。自然条件如此恶劣,在许多人看来,这绝对是一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在申纪兰的家乡,有一句流传甚久的说法:“好男走到县,好女走到院”。

1951年,西沟村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申纪兰被选为副社长。当时社里劳动力短缺,社长李顺达鼓励申纪兰发动妇女下地劳动。

“动员妇女真难呀!”那年才20出头的她,召开农业社妇女大会,动员村里妇女下地干活。可是到会的还不到一半人,就连那些过去妇救会的积极分子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申纪兰只好挨家挨户去说服。不仅男人们不支持,就连妇女们也觉得出来劳动不如在家看孩子给男人做饭,工作进行得很艰难。

村妇李二妞是村里出了名的“不出门”,手脚慢不说,对村里的事情也没什么热心。要是能让李二妞下地,其他人的工作就好做了。想到这,申纪兰起身去了李二妞家。

刚进她家,申纪兰就问:“家里有人吗?”李二妞在里头说:“没人。”村里的妇女就是这样,只要男人不在家,就当自家没人。妇女在家里没地位,在社会上咋能有地位?

刚开始,对于下地干活这件事,李二妞是很抵触的。她说:“你进步,你去下地。我活了半辈子,死了就是一辈子,解放不解放无所谓。”

申纪兰急了:“他爹(李二妞丈夫)瞧不起你,你能怨谁?你要劳动了,就能挣上工分,多劳动多挣工分,想换件新衣裳就换,不用靠他爹!”

第二天,李二妞真的扛个锄头下地了。原来妇女们都不相信她能来,一看连她都来了,全村妇女也就都下地了。

然而,即便人都来了,积极性还是不高。除了男人们阻拦之外,觉得挣不了几个工分也是个重要原因。当时,妇女一天挣5分,男人一天挣10分,两个妇女只能算一个男劳力。这种按性别划分的计分方式,妇女们当然就没有积极性。只有男女同工同酬,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申纪兰决定在村里组织妇女和男人比赛。往里撒肥,以前都是妇女们装肥,男人们撒肥。撒肥是个技术活,不容易撒匀,申纪兰和妇女们下定决心要在这里跟男人们比一比。他们各要了一块同样大小的地,比谁能先撒完,并且撒得又快又好。要赢在体力和经验上有优势的男人,关键在于使巧劲。在申纪兰的带领下,女人们先把地划成行,然后一行一行地撒肥,撒进去的肥料又匀又实。不到晌午,女人们就干完了自己的地。

反观男人们,他们是干一干,歇一歇,抽袋烟,到晌午也没干完。一看妇女干完了,他们有些后悔,后悔不该抽那几袋烟。第一次,女人们挣到了10个工分,和男人一样多。就这样,男女同工同酬,在这个中国太行山脚下的小山村里率先实现。

“是我离不开西沟”

申纪兰的故事在全国激起热烈反响。男女同工同酬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命题得到广泛关注,并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后来召开的第一届人代会,则把男女同工同酬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

从那时起,申纪兰的人生增添了许多传奇。她曾先后13次见到毛主席,赴苏联见过斯大林;她作为新中国妇女代表,到丹麦参加世界妇女大会;越南领导人胡志明、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接见过她;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采访过她;苏联青年英雄卓娅的母亲给她写过热情洋溢的信。名气大了,但申纪兰劳动的本色没有变。

申纪兰也曾做过“官”,1973年,组织上任命申纪兰为省妇联主任。省妇联主任论级别是正厅级,当然该享受正厅级待遇。当省领导提出给她转户口、定级别时,申纪兰谢绝了。她说:“我的级别在农村,我的户口只能留在西沟。”还有一次,她的丈夫从部队转业安排在长治环保局工作,曾悄悄地把她的户口迁了出来。申纪兰知道后,第二天就从派出所把户口追了回来。为了西沟,她放弃了“农转非”的机会。

1983年,申纪兰坚决要求不再已担任了10年的省妇联主任职务回到西沟,她说:“在农村干,比在城里做官更能出上力。”其实,这10年中她也没有离开过西沟。每次去省城开会,都是带着干粮步行走到县城,再乘长途汽车赶到太原。辞去省妇联主任后,她又当选为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并连任至今,同样还是从村里赶到市里开会,散了会又回到西沟。申纪兰说:“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

“不劳动,还算甚劳模?不和人民在一起,还算什么人民代表?”熟悉申纪兰的人都记着这句格言式的话。

要富就得带领群众一起富

申纪兰始终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与群众同甘共苦。为了西沟的发展,她带领西沟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2001年6月,西沟村打出了自己的第一眼机井,这使为打井连续奔波劳累了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申纪兰感到了无限的欣慰。西沟自古就是个“水贵如油”的苦地方,有了这股水,已是70多岁高龄的她又增添了许多心劲。她把自己获得的全国“保护母亲河”波斯登奖2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了村里的打井工程。

50年代,西沟村有一个鼓舞人心的远景规划:山上绿油油,牛羊溜山沟,走路不小心,苹果碰碰头。

今天,申纪兰说起未来的西沟,又有了另一则顺口溜:栽上树,修好路,搞好农业吃饱肚,乡镇企业迈大步。

如今的西沟果木成林,桃、杏、枣、核桃、苹果大约10万棵,全村户均30亩林坡,西沟的山已成为一座“绿色银行”。

1997年,西沟和山西安泰集团共同投资200万元办起了山西安泰纪兰饮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纪兰”核桃露饮料。劳模名字作商标这也成了太行山里的新鲜事。第二年,党支部又决定把这个公司加入当地的名牌企业山西厦普赛尔集团,以共享其市场资源,带动绿色发展。

1998年8月,西沟村和一个个体户合股成立了山西纪兰产业公司,公司下属的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西沟人家”相继在省城开设一部、二部。“西沟人家”以其独具特色的山村野味和文化魅力,吸引着大批顾客,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0年,西沟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0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71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20元,较80年代初增长了30倍,成为平顺县首富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在考察西沟党组织建设时,称赞西沟党组织是带领山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面旗帜。

申纪兰爱说的一句话是:有了好头头,群众不发愁。这好头头就是党支部,就是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习近平与申纪兰等代表亲切交谈

【关闭】

上一篇: 于漪:育人一代师表 教改一面旗帜

下一篇: 上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县” 拟推荐对象公示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关心下一代网站   地址:上海市岳阳路265号   电话:64371946   邮箱地址:shggw0570@126.com   沪ICP备0801238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