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育人一代师表 教改一面旗帜
发布时间:2019-09-17点击数:7809

 

于漪,1929年2月出生,江苏镇江人。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改革开放以来,于漪以厚实的功底,上了数千次的公开课和撰写了数百万字的论文专著,以她高尚的师德,被首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在教学与管理的岗位上,于漪以远见卓识,构筑了学校的人才高地,使学校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长期的教育实践研究,使于漪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漪改革先锋称号。

于漪

教师的责任首先是“传道”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于漪认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教师的责任不仅在授业,首先是“传道”。她的教育实践始终贯穿了这一理念。

在于漪的一堂语文公开课上,她正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一位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位同学满脸通红,头耷拉下来,垂头丧气地坐下了。于漪见状便说:“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何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体学生的注意力ー下子被吸引过来,都认真地思考起来。于漪接着说:“这就是汉语言叠词叠韵之美影响了此处的用词”。同学们都有所领悟地连连点头。于漪接着又问:“那么大家想一想,今天这堂课的额外收获是怎么来的呢?大家应该感谢谁?请让我们用掌声来表达对他的谢意吧”。大家的目光一齐射向那个发问的同学,对他鼓起掌来。这个同学也抬起了头,有了自信,不再垂头丧气了。这个教学案例在上海许多青年教师中广为流传,面对突发事情时的高超教学艺术,加上一颗包容学生的大爱之心,使一个小小的细节显示出了名师真风范,学者大风度,师德高水平。

于漪与孩子们在一起

学生一进校就要灌输“做人”的意识

于漪一生充满了使命意识。她认为,教师的职业,是需要以整个生命去拥抱的伟大事业。她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信念,使学生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于漪对每个学生都满腔热情。1975年,她带了全校一个最乱的年级。当时,受社会不良影响,有心理和行为偏差的学生较多,甚至搅得无法上课。女老师几乎都哭过,派出所公安干警也常常来。于漪接手后,认为学生都是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会改变的。因此,她坚持说服教育,正面引导。向全年级同学宣讲:一个没有理想、没有信念、没有知识的人是无法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她每周坚持带领学生学理论、学历史,坚持讲理想、讲信念。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并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课外兴趣。经过于漪和年级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年级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有两个班,竟然100%的学生考上了大学。

于漪深深爱着她的事业和她的学生。她教学生学习,更教学生做人。2002年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金杯得主王运丹大年初一向于老师表示感谢,当年正是于老师给他树立了“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人生目标。她的学生曹中柱因为“敢坐火山口”,顶着压力支持开办平价药房,多次被媒体报道。曹中柱衷心感谢着于老师,他说:“于老师教学生,教得顶好的是教做人。她要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要敢于负责任。”

用明天的要求指导今天的教育

于漪是一位时代感强、有着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家,可以说,她的教育思想一直引领着近几十年来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方向。她认为,“时代在前进,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因为教育效果往往是相对滞后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克服浮躁,登高望远,要用明天对建设者的要求,指导今天的教育。

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于漪曾两次提出重要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和1996年倡导的“弘扬人文”的主张,都在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她的“教文育人”思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有力推动了语文教育由“语言—文字”型教育到“语言—思维”型教育这一划时代转变的实现。面对21世纪信息革命的时代,于漪的教文育人思想为语文教育提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她的“弘扬人文”的主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教学的深刻反思,既丰富和完善了教文育人的思想,又促进了语文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于漪深刻体会到,学校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教师队伍的未来希望在青年教师。因此,在学校发展中,她最关心的就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组成三级培养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经她带教的青年教师,一个个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涌现出了一批像程红兵、陈军、王静波、王缨、谭轶斌、朱震国等知名的教学能手,这当中凝结着于漪的大量心血。

于漪还是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四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她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重任,她在华东师大的礼堂里为老师们作“今天怎样做教师”的讲座,也为老师们传授语文教学的“真经”;她不顾年事已高风尘仆仆地赶到江苏、浙江等地讲学,传授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念;她还是上海市白玉兰的远程教育网客座教师;为云南思茅地区、红河地区、三峡库区、新疆等地老师们讲授她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和她对教育的那片赤诚的爱,她走出上海,为全国的教育服务。

近些年来,她还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她主编的《现代教师自我发展丛书》(共18本)已经出版;她主编的《现代教师学概论》已经教育部审定,作为全国教师职后进修的材料。她还撰写了《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为人师表要德才兼备》等文章;《于漪文集》六卷本也已正式出版,这在新中国教育史上,是第一位中学教师出版文集。因为她的努力,中国教育发展史宝库中,又多了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关闭】

上一篇: 吴仁宝:中国农村干部的杰出代表

下一篇: 申纪兰:半个世纪的人大代表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关心下一代网站   地址:上海市岳阳路265号   电话:64371946   邮箱地址:shggw0570@126.com   沪ICP备0801238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