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宝,1928年11月出生,江苏江阴人。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江阴县委书记、华西村党委书记等职。35年来,吴仁宝坚持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共同富裕发展道路,使华西村成为全国首富村。2013年3月18日因病去世,享年85岁。
吴仁宝
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上好日子
吴仁宝说: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疼。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上好日子。
因为吴仁宝为集体利益的万般辛苦,大家才选举他当华西村支部书记。不辞辛劳、一心为集体着想,是那个时代先进人物的一大特征。“穷则思变,穷可以改变人”。
在华西村,人人以“烂脚烂手不算病,头昏头疼不缺勤”为荣,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努力奋斗的结果是,华西大队这个当地最小最穷的大队一下子成为了江阴县的样板大队,华西人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完成了第一个十五年规划的目标。
穷过的人更期盼富裕。经过苦干,华西人仅仅用五年时间,又顺利完成第二个十五年规划的目标,还获得了“全国农业先进集体”的称号。不过土地毕竟是有限的,人力投入进去产出也会遇到峰值。在华西村的关键时刻,吴仁宝做了两件大胆的事情。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推行。不过,吴仁宝考虑了华西村的实际情况——华西村人不多、田也不多,包产到户并不利于生产致富,因而以中央说过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拒绝了一刀切,选择不轻易分田,土地仍然归集体所有。
吴仁宝当年的这个决定,对于现在仍有启发意义。现在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进城”“年轻人不返乡”的现象同时存在,农村大量的土地开始闲置,土地集约化经营成为必然。而华西村当年坚持集体主义,相当于直接集约化土地,提前进入了农业现代化。
吴仁宝的第二个大胆举动,就是悄悄搞起了本应该被割掉的“资本主义尾巴”——小五金厂。办厂的原因很简单,土地的红利快没了,再怎么投入也增加不了多少收入,闲置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其他产业上,华西村开始从农业集体化进入工业化阶段,乡镇企业的雏形在华西诞生了。
现在看来很简单的事,在当时却是要冒风险的。有的地方因为搞“地下工厂”而被严肃处理。吴仁宝无疑是幸运的,华西村的小五金厂对外严格保密,如果有领导来,他就让工人到外面热火朝天地搞农业,整草皮,积河泥。后来露了马脚,他又向领导汇报这是“响应上级指示精神,搞两条腿走路”。吴仁宝的政治智慧可见一斑。
既懂政治又懂经济
30年前,中国几乎每个县城都有酒厂,一句“办好酒厂,当好县长”的俗语流传甚广。这句话背后揭示了一个道理,在中国当领导,要懂政治,也要懂经济。华西村能够在90年代大腾飞,便得益于吴仁宝懂政治又抓经济。
1992年,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了,富起来的华西村也有了国际视野,吴仁宝时不时把眼光瞄准国际市场,经常找机会安排华西村主要管理人员出国考察。那年1月18日,当时的党委副书记吴协东正在香港考察,突然看到香港电视上播放邓小平南巡讲话,两天后吴协东回到华西,立即将此信息告知吴仁宝。
吴仁宝思索良久,凌晨2点恍然大悟,赶紧在凌晨3点召开紧急会议。吴仁宝敏锐地察觉出中国改革开放即将迎来一次发展机遇,华西村的工厂应该想方设法储备原材料,国内的经济建设需求将迎来井喷。
当天开始,华西村贷款2400多万,一下子购进万吨钢坯、上千吨铝锭,七百吨电解铜等原材料。等到3月11日,全国上下传达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后,新一轮经济热潮随即开启,前期购买的原材料一下子涨了三倍多。有人说,吴仁宝开个会,赚了一个亿。
从此,华西村的发展跃上了新台阶。吴仁宝总结过,说华西村六十年代是打基础,七十年代是小发展,八十年代是中发展,九十年代是大发展,到新世纪是快发展。
80年代,华西村幼儿园入托、小学到高中学费由大队承担,社员理发、洗澡不花钱,蔬菜免费供应,每天有专人送到户;90年代,华西村在全国拥有四十多项“全国第一”,包括第一个“别墅村”“轿车村”“彩电村”“计算机村”等等;如今,华西村家家户户有存款,每户少则百万多则上千万,户户有汽车,少则一辆多则三辆。
现在华西村有名的景点已经有八十多处,每年前来参观的人数络绎不绝,华西旅行社也一下子进入全国前二十名。看来,懂政策能发大财,整合资源更能赚大钱。
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巧妙结合
吴仁宝从开始带领村民致富的那一天起,就高举“集体主义”的旗帜,他的目标便是共同富裕,而且通过制度的巧妙设计,保证华西村既没有贫困户,也没有亿万富翁。不扩大贫富悬殊,简直没有比这个更符合社会主义中国的需要了。
在和上级领导打交道的过程中,吴仁宝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许多事情既不能违背上级指示,又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在偷偷办小五金厂的时候,他明白领导来了就要赶紧安排好农业生产,不要蛮横顶撞,也不要自以为是成为改革的牺牲品。在华西名声在外,各级领导前来参观指导的时候,吴仁宝也尽可能听取领导们的指示和建议。在华西大刀阔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有些领导希望华西更农村化一些,要接地气;有些建议更西化一些,要有现代气息。吴仁宝听罢,采取了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现在的华西,你既能看到传统的江南建筑,也能看到世界上其他著名的景点,既有人文风情,又有金碧辉煌。吴仁宝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创造了一个“不土不洋”“亦土亦洋”的华西村。
吴仁宝还有一个保持了几十年的习惯,每天早晨六点三十分准时收听广播新闻,晚七点定期收看《新闻联播》。通过读报和看新闻,吴仁宝保持着对国际国内政治的敏锐。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华西村几乎是每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农村典型:“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科学种田典型、乡镇企业典型、扶贫先进典型、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这是一个农民政治家可以为华西村争取到的所有荣誉。
2013年3月18日晚,华西村最高楼——龙希国际大酒店关掉了它往日璀璨的外饰彩灯。就在这一天的18时58分,老书记吴仁宝因肺癌医治无效,在华西村家中逝世,享年85岁。
吴仁宝出殡的那一天,华西村主干道两侧站满了人,数万民众从各地赶来送行,他们手举悼念横幅,追车而行绵延数里。
如今,吴仁宝走了,他的贡献人们不会忘记;他的改革精神,人们也不会忘记。“甩开膀子”,敢想敢试、敢闯敢干,这是对吴仁宝最好的纪念。
2009年4月,习近平接见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吴仁宝
上一篇: 吕士才:白求恩式的“模范军医”
下一篇: 于漪:育人一代师表 教改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