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发布时间:2008-12-03点击数:5177
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是一个特殊的志愿者组织,以关心下一代成长、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专注思想理论和道德教育。该组织2000年由24位老同志发起成立,目前,已有600多位老干部、老红军、老将军、老劳模、老教师、老专家、老艺术家等主动参加。年龄最大的革命老人夏征农2008年已满104岁。8年来,百老德育讲师团不计报酬,进学校、下社区、奔城镇、入机关、去部队、赴党校,为150多万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举办了1600多场德育讲座、德育展览、德育演出,深受广大青少年欢迎,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烈反响。他们被誉为“老有所为的典型代表”,“当之无愧的革命传统教育宣传员,最具威望的社会风尚的监督员,最可亲近的思想道德教育辅导员”。
革命人生、道德风采。百老德育讲师团由一群“特殊的老人”组成,他们的战斗经历,革命人生,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青少年时期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如今已是89岁高龄的叶尚志,通过他在延安参加大生产运动的亲身经历,宣讲延安精神,希望青少年发扬革命传统,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15岁参加地下党的邵有民老人,通过讲述自己在中学时期与反动派作斗争的故事,激励广大青少年发奋学习立大志,长大奉献为人民。中将、原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韩德彩老人给孩子们讲抗美援朝期间打下5架美国飞机的故事,希望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学习上的困难,奋发有为,不断进步。百老德育讲师团副团长、李白烈士的儿子李恒胜,经常到少先队中队向学生们讲述父亲面对敌人严刑拷打,严守党的秘密的钢铁意志;革命后代王佩民则向青少年讲述父亲王孝和忠诚于革命事业、视死如归的故事,铁窗烈火,传情动人,生动再现了共产党人临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讲师团成员的革命人生和传奇故事,对于成长在和平年代的青少年来说,是一部又一部鲜活的德育教材,使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头脑中不再抽象的遥远。他们第一次感到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竟是那么鲜活,那么具体,那么生动,并且那么充满吸引力和感召力。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是百老讲师团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力“武器”,他们以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催人奋进。72岁的团长戚泉木已作了300多场《共产党给我一支笔》、《人生价值在奉献》的专题报告。“三寸水笔重又重,穷人几代扛不动;共产党给我一支笔,千歌万曲向党颂。”真情感人,撼人心脾,催人泪下,引领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党。他曾拒绝民营企业家给他30万年薪担任顾问的邀请,全身心地投入百老德育讲师团工作;他还自费3.8万元出版《人生价值在奉献》赠送给2000名青少年。他说:“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比挣钱更重要,和青少年在一起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在母校上海晋元高级中学向全校2000师生作《人生价值在奉献》的讲座,他以满腔热情倾注了对母校的感情:“母亲恩重如山,儿女情长似水,诉不尽母校的哺育情,感不尽母校的栽培恩。”听了报告,许多学生表示:“要向老校友学习人生价值在奉献的精神。今天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明天更好为人民做贡献。”应宝山泗塘学区的邀请,戚泉木为500多位教师作报告。党总支书记深情地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不仅要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的无声力量给学生讲授做人的道理。”宝山区同泰路小学1000名学生听了他的报告《共产党给我一支笔》后,纷纷写信表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今天争做小能人,明日争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在他的影响下,一些原来逃学的孩子主动远离了网吧,一些厌学的孩子重新捧起了书本。
在百老讲师团的德育报告中,服务人民、大爱无疆,是他们宣讲的重要内容,为人民服务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全国著名劳模、全国学雷锋标兵陶依嘉“坚持学雷锋,真情为人民”,从1982年起,每个月的20日都会在南京路设“为人民服务台”进行义务服务,25年间从未间断。77岁的百老团成员孙佑民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战斗机飞行员,老伴潘庆平是为军委首长开专机的飞行员,两人都是百老讲师团的成员,他们每月3000多元的离休工资,除了供养身患重疾的女儿和年幼的外孙女,大部分都捐给了老区的孩子们,12年陆续资助了27名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捐物、捐款折合人民币10万余元,占他们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杨怀远,已先后为青少年作了500多场“学雷锋,见行动,为人民服务最光荣”的报告。学雷锋日他还带领少先队员到码头上为旅客做好事,并把亲笔签名的40根小扁担亲手送给40位小朋友,引导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许多青少年记下了杨怀远爷爷的精彩话语:“我为人民挑扁担,越挑越觉心里甜;万里征途跟党走,肩挑扁担永向前。”杨怀远和他的“小扁担精神”会不会过时?学生们已经用自己一系列助人为乐的实际行动作出了有力答案。
2008年5月12日,8.0级大地震袭击了汶川。己届七旬的百老德育讲师团成员朱乐年得知后,想到自己当过兵,救人有经验,立即决定奔赴灾区救人。他不顾自己患有糖尿病、时常足底发麻的身体状况,没同家人商量,买了13日出发去成都的无座火车票,只拿了几件简单的换洗衣服、手电筒、口罩等必需品,给妻子留下一张字条:“我去四川救灾,勿念。”寥寥数字,就算告别。在锦竹县汉旺镇,他与很多退伍老兵一起,靠手搬、肩扛清理废墟、挖掘遗体,全顾不得浑身的擦伤和疼痛。从灾区归来后,他一次次走进青少年中间,给他们讲述自己亲历的抗震救灾故事,无疆的大爱震撼了一颗颗年轻的心,激励他们纷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灾区重建献上一份爱心和力量。
百老德育讲师团,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努力做到与时俱进,春风化雨。从革命年代的战斗故事,到和平时期的抗震救灾精神,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到国际国内形势政策,百老德育讲师团的宣讲在无数青少年的精神成长和品德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2月13日,他们发起举办“百老进百年名校”活动,已有110年历史的巴金母校南洋中学,迎来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的110位老人,他们同孩子们一起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一间间教室,为同学们上了开学第一堂课。2006年9月1日,新学期开始,150位百老代表不辞辛劳赶到偏远的奉贤区,为36所中小学的6万名师生讲了爱国主义第一课。为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百老德育讲师团在斜土社区举办“我爱祖国我爱党-关爱成长,共话荣辱”百场讲座首讲式。这次首讲式第一次把演讲和文艺表演结合起来,通过书法艺术营造人文氛围、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第一次采用动漫特技多媒体,塑造百老风采,由于形式多样,丰富生动,情感交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讲师团的艺术家们“从小舞台走向大舞台”,深入社区、部队、农村、学校义务演出。汪秀月老人用越剧演唱褒荣峰贬耻,李坤与他人合作谱曲、演唱了《八荣八耻要牢记》,著名播音艺术家陈醇为观众朗诵《树荣辱观赞》,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奇朗诵《我是中国人》。文化老人顾泉雄年轻时拍摄了200多部新闻纪录片,退休后,他又自掏3万元制作了3000多张VCD光盘,带上老伴到偏远农村为百姓免费放电影。4年多来,他走遍了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温家宝总理给他亲笔回信,高度赞扬一个老人孜孜追求文化事业的博大情怀和高尚品质。
百老讲师团的大多数成员从烽火年代走过来,他们的人生历程特别亮丽,他们的人生历程特别亮丽,他们的战斗故事特别精彩;他们对党和人民知恩在心、感恩在情、报恩在行。广大群众形象生动地称赞百老讲师团是宣讲舞台上“一幅美丽的画,一首激情的诗,一曲动人的歌”!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关心下一代网站 地址:上海市岳阳路265号 电话:64371946 邮箱地址:shggw0570@126.com 沪ICP备0801238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