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们第六中学依托上海老科协科普讲师团开展积极有效的科普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成果。
一、初次接触,尝到甜头。
1998年,当中国人民刚刚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一周年的时候,组建时间并不很长的上海市老科协科普讲师团团长亲自来我校联系,要求为学生宣传科普知识。那年适逢主题是“海洋年”的上海市科技节,他们就派了一位高级工程师为全校学生上了一堂关于海洋知识的科普知识课。当时全校师生反应强烈,对宣讲内容感到新颖、生动,并被这位已退休的老科技工作者对科学的执著,对教育的关心深深打动,都希望今后有机会多听些这样的报告。这使我们初步尝到甜头。
二、正式签约,建立基地。
1999年,原红光中学与市六中学合并不久,10月份科普讲师团五十余位老科技工作者就风尘仆仆地来到学校,走进课堂,参加以科技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各班学生和老科学家热烈对话,提问,简直分不出谁老谁少的那一幕幕场景令人感慨万分。会后同学们意犹未尽,双方依依不舍。在学校第五届社区教育分会的年会上,科普讲师团的许象菊与其他社区单位共20位同志被分会评为社区教育工作积极分子,许老师时年70多岁。这一年,科普讲师团与市六中学正式签约,市六中学成为科普教育基地,夕阳红,忘年交,成了学校靓丽的风景线。
三、完善机制,扩大内容
2000年开始,市六中学与市老科协商定,每年请科普讲师团的专家来校进行四次科普讲座,内容围绕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和国家、世界科技发展的热点问题展开宣讲。每一年,科普讲师团向市六中学提供科普讲课“菜单”,经常赠送科普资料。刘少华高工参与了学校“污水处理技术”课题研究,这节课还向区作了展示。许象菊、朱政两位老师还参加了学校“迎接新世纪,树新形象”主题班会。许象菊还为当时的预备班学生请来了大学生,为小同学业余辅导功课。
四、开拓创新,谱写新篇
2001年市六中学搬迁至新校址,一流的硬件设施,激发了市六中学和老科协科普讲师团的紧密合作,奋发进取的共同愿望。在学校科技节上科普讲师团和市六中学共同为“市六中学科普教育基地”揭牌,并建立“船模技术,环保技术”等五个学生科学实验站,并共同为实验站配备老师和讲师团人员,确立课题,物色学生。使学校科学实验活动步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这一年,吴欢仪团长还参加了学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型座谈会。区科普讲师团向学校赠送《2000年科普资料选》50余本。37位老专家第二次与市六学生面对面座谈。在学校首届科技节上,共作了8场科普报告,提供了一组《生物科技》的宣传版面。
在老科协科普讲师团的支持下,我们市六中学科技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仅 2002年共获得科技模型比赛亚太、全国、市、区各类奖项66项,其中,由科普讲师团与市六中学共同开发的《中国舰船模型的鉴赏与制作》作为校本教材进入了二期课改课堂,引起了市、区乃至外省市的格外关注,前来学习交流的单位络绎不绝。这一年,科普讲师团庄定海教授又把上海理工大学创造学会介绍给市六中学,搭起了科技教育交流的新平台。在2002年学校科技节上,市六学生参加车船模活动已达近千人次。
由于市六中学科技教育在区内异军突起,受到了各方面领导的重视,学校已向区申报“科技特色学校”,被市青年文化活动中心、上海少年科学院聘为科技报科研中心组成员,科普讲师团的虞彤云老师,和学校的张育心同志被聘为上海少年科学院的专家和科技辅导员。区教育局决定今年科技节开幕式在市六举行。这是对市六中学依托老科协科普讲师团积极开展有效的科普教育工作的一种肯定和褒奖。我们愿市六中学与老科协科普讲师团共同培育的这朵“夕阳花”越开越红火,在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贡献越来越大。上一篇: 心中装着下一代
下一篇: 上海市林荫中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